咨询热线: 4006582019

当前位置: 首页 > POS机办理流程

从苏27战机到匕首导弹积重难返的大国弊端

发布于 2023-09-03 18:54:46 阅读()作者:小编

POS机免费领取申请

已有9352成功领取POS机

姓名 *

手机号码 *

地址 *

详细地址 *

从苏27战机到匕首导弹积重难返的大国弊端

从苏27战机到匕首导弹积重难返的大国弊端

最近俄罗斯的镇国之宝超高音速导弹“匕首”被击落的消息刷了屏,接着又传出三位参与研制匕首导弹的顶级科学家以叛国罪被逮捕的消息更是让大家感到错愕。

虽然个中缘由外人不得而知,但是从中还是能窥探出这个横跨欧***的大国的一些弊端。

大国虽然经历了上世纪末改朝换代式的转型,然而就像汉承秦制一样,看似改弦易张,其内核实际上没有改变。

前朝的一些积重难返的弊端仍然被现在的俄罗斯联邦完美地继承了下来。

话说在上个世纪中后期,作为世界国土面积第一的超级大国,苏制武器一向都是为世人所称道的。

1985年开始服役的苏27战斗机就是当年苏制武器的神作之一,一经问世就惊艳了世界。

但是如果仔细探究其研发经过,从中也能窥探出超级大国的体制弊端,也就能知道为什么这个大国没有我们中国***大,最后竟然走向崩溃,令人扼腕叹息。

从1960年代末开始,超级大国的军工部门就接到任务,准备研制一款新一代战机,用以和美帝为首的军事集团相抗衡。

按理说如此重要的项目应该由一名顶尖的专业人才来担任主管,可是主管研发的领导却对技术一窍不通。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当时超级大国的游戏规则是作为领导懂不懂技术不重要,只要是**人才就好。

当时苏27项目的首位总工程师叫伊万诺夫,这个人的专业水平很一般,只是因为所谓的**思想过硬就当了总工程师。

在伊万诺夫的带领下,苏27的研发困难重重,整个研发团队异常混乱,因此出现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荒唐错误就不足为奇了。

在研发过程中,试验机在试飞过程中竟然因为没有油而从空中摔了下来,另外两架试验机甚至连发动机都没有,只是一个为迎接领导视察的空架子。

连军工这样重要的部门都在弄虚作***,大国的腐朽可想而知。

在伊万诺夫的领导下,超级大国的军工部门每天都要浪费大量的资金,而这些浪费如果通过科学管理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但伊万诺夫是高层领导任命的总工程师,大权独揽,谁也拿他没有办法,在大国的体制下,大家对这种情况早已见怪不惊。

能够赶走猪领导的唯一方法就是出现一个上层人脉比他更广的人,很快这个人就出现了,那就是在专业领域能力非常突出的工程师西蒙诺夫。

但是西蒙诺夫取代伊万诺夫并不是因为自己的专业能力***,而是因为自己更能得到上层领导的垂青。

如果没有上层领导的垂青,即使是金子也无法闪光,这在超级大国的这种体制下是非常重要的。

在高层领导的支持下,伊万诺夫的权力很快就被西蒙诺夫架空,最后只得离开了苏27项目。

西蒙诺夫上任之后,为了树立权威而彻底否定前任,整个项目被重新洗牌,原有的各种工具全部报废,整个苏27项目等于又从零开始。

各种工具、模型、风洞都要重建,这样一搞之前投入的数十亿的资金几乎完全被浪费了。

而这些巨大的浪费都是人为造成的,如果有一个科学的管理方法,这种浪费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不过只要能搞出成绩,对当时超级大国来说,浪费一些资金也是能接受的,1977年,在西蒙诺夫的领导下,苏27终于横空出世,并在1985年正式服役。

西蒙诺夫不负众望在短时间就完成了领导交代的作业,看起来似乎是一个天才,然而事实却并不是这样。

西蒙诺夫为了赶时间完成领导的任务,就像当年日本的零式战机一样,忽略了很多重要的细节。

这就导致了苏27的许多弊端,不但落后于同时代的美制战机,而且成本也是直线上升。

比如为了弥补雷达的落后,西蒙诺夫没有去想办法改进雷达,而是用了简单粗暴的方式,给苏27配上了更大更重的雷达。

结果对整机的结构造成了严重的不利影响,导致机体非常容易崩坏。

而且苏27的寿命只有2000小时,和同时代美制战机的8000小时相比高下立判。

苏27唯一的优势就是航程巨大,但是其导航系统却没有改进,苏27的战力因此而大打折扣。

有时候甚至需要地面引导才能找到回家的路,1995年,苏27表演队参加完马来西***国际航展返航的时候,只能靠伊尔76运输机领航,结果因为领航错误,5架苏27竟然有三架坠毁。

苏27战机最大的问题就是成本和维护高昂,美式战机一眼就能看到的问题苏27往往要借助窥探器材才能找到。

美式战机很快就能修好的机械问题,苏27却因为结构和设备相互遮挡,必须把整个战斗机拆开才能进一步处理问题,大大增加了维护成本。

从1985年到超级大国解体,用于飞行试验的苏27样机也只有67架,其根本原因就是制造和维护的成本太过昂贵,付出和成果完全不成比例。

苏27的研发过程也暴露了超级大国的体制弊端,这些弊端让超级大国不堪重负,最终被彻底压垮。

在超级大国的体制之下,军工部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别的部门的经费有可能被限制和压缩,而唯有军工部门的经费可以上不封顶。

据俄国国家航空系统研究院院长费多索夫的回忆,当时军事工业的工程师可以以各种借口巧立名目毫无节制地向国家索要经费。

而且对于资金的动向没有完善的监察机构,也不用考虑效率问题,只要最后出结果就行了。

如此一来,那些尸位素餐的工程师们每次立项新的型号,都要以透支整个国家的经济为代价来实现并不划算的成就,民生也因此受到了巨大影响。

超级大国的飞机坦克的数量在当时位列全球第一,然而民生所需的牛奶面包却严重匮乏,国***而民困,这也是超级大国最后分崩的原因之一吧。

而现在被吹得神乎其神的匕首导弹竟然被美帝上世纪80年代的爱国者系统给打下来了,这也许并不是美帝有多么厉害,而是大国的大继承了前朝欺上瞒下爱吹牛的的“优良”传统,积弊不除,大国危矣!

为什么苏式武器实战战绩那么差,却总有人认为苏式/俄式武器不差呢?

古人有云:兵者国之重器也。从古至今,战斗装备对于胜利,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战场上,先进的战斗装备,无疑为胜利增加了机会。现代的战斗装备水平,也是衡量军事实力的重要标准。

所以,战斗装备的制造水平,也成了很多人关注的焦点。众所周知,曾经的美苏,他们的战斗装备制造水平较高。随着时间的发展,俄罗斯基本上继承了苏式战斗装备制造的主要核心技术。但是,苏式战斗装备实战的战绩很差,那为何却总有人认为苏式或者俄式装备不差呢?其实,原因在于以下的四个方面。

首先:宣传的影响。现代社会中,曾经发生过的几次大规模战斗,都跟美国有着很重要的关系。众所周知,即使美国发动的那些战斗毫无道理,但媒体也会毫无底线地去追捧美式战斗装备。

而在战斗中,美国的那些先进战斗装备,也经常被媒体吹上天。媒体在追捧美式装备的同时,一味地说俄式装备不好。其实,也是从侧面压制俄罗斯经济的一种方式。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媒体变得毫无底线,反正一有机会,就会贬低俄式装备。

这也是让不明事实的人们,觉得俄式装备已经落伍了,远远没有先进的美式战斗装备***大。其实,毕竟战斗装备也不是摆设,终归是要进行实战的。战场往往是检验战斗装备的真实水平的主要地方,光靠嘴说是没有用的。

第二方面:区别对待,导致一些人的偏见。苏联生产同一款战斗装备,也会分为几个等级,用料较好,技术把关严格的,等级较高的战斗装备,会留着给自己。

而另外那些与苏联关系较好的国度,苏联也会把相对上乘的战斗装备卖给他们,或者资助给那些盟国。这两个等级的战斗装备,都是严格按照苏联战斗装备较高要求去生产制造的。在这种情形下,战斗装备的质量也能得到保证。

但是,任何生产制造都会存在成本问题。苏联生产战斗装备的时候,也会考虑成本。有的战斗装备,是卖给与自己关系不好的别国的,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自然会马虎一些,这就属于第三档战斗装备了。

苏联除了生产前面三档战斗装备外,为了经济利益,还会生产很多减配版的战斗装备,这就是第四档战斗装备了。

第三方面:实战的胜负,并非完全取决于战斗装备。战斗装备作为战斗中的重要工具,很多人也习惯性地把战斗的胜负,甩锅给战斗装备的质量。确实,战斗装备在战斗中的地位很重要,但战斗装备也并非是决定战斗胜负的根本原因。

战斗的胜负,包含了经济、军人素质以及后勤补给等等因素。战斗的胜负是由综合因素决定的。诸如阿富汗战斗、海湾战斗,还有叙利***等这些战斗。由于是美国发动的,所以美国及西方列***不可能给他们提供战斗装备。从而,他们都会选择使用俄罗斯的战斗装备。

俄罗斯也不可能把国内的核心战斗装备给他们。而美国依靠着***大的经济实力,以及先进的军事战略。那些小国根本无法抵抗,战败成为必然。

但那些小国里的很多人,会把战败的原因,甩锅给战斗装备,觉得他们的战斗装备不行,所以才输给了美国。其实,他们战败的原因,也并非全部是因为战斗装备。所以,就会造成很多人都说俄式的战斗装备不行,这也是一个主要原因。

第四方面:传统依旧,质量真的不差。有些人吐槽苏式或者俄式战斗装备不行,但更多的业内专家却依然认为:俄式的战斗装备很好。从美国这些年来的举动便能看出。美国依靠***大的经济及军事力量,在世界各地挑起战斗。但即便如此嚣张的美国,也只敢在经济领域去挑衅俄罗斯,在军事领域,美国从来不敢挑衅俄罗斯。

当年俄罗斯就在海湾边上发动了战斗。但嚣张的美国,丝毫不敢介入,主要原因还是惧怕俄罗斯***大的军事实力以及先进的战斗装备。号称世界上战斗装备较先进的美国,在世界各地建立军事要地。但在靠近俄罗斯领土的地方,美国从来不敢去挑衅俄罗斯。

而且,美国很多军事专家,也都公开承认,即使俄罗斯的经济不如美国,但俄罗斯在战斗装备制造方面以及军事科技方面,依然和美国属于同一档次,所以,美国在军事上不敢挑战俄罗斯。

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俄罗斯继承了苏联***大的战斗装备制造技术,并且随着时代发展,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号称战斗装备较先进的美国,在战斗装备方面,仍然承认俄罗斯***大的地位。这足以说明俄罗斯的战斗装备制造水平以及军事实力,依然是世界较高水平。这也是有些人说俄式战斗装备不差的主要原因。

本人对中国现役战斗机的看法,希望大家指出不足,发表一下自己的建议。

顺便说一句首先说明,现在世界上空军最***力的还是美国,四代机的数量超过全世界剩下国家的总和,那些“中国横扫美国”的言论不过是哗众取宠罢了

以色列空军虽然人员精锐,战机先进,但是奈何国小民寡,持久战力有限,和大国相比先天不足,故而不讨论

日本空军的F15j在10年之前还是东北***地区的头等战力,但是10年未经改装的F15j现在连个主动弹都打不出去,而现在的中国这边就连老旧的歼8都有发射主动弹的能力(虽然现在也就这一个用处),真正的实战性能也就和歼十一个档次。F2除了据说能够挂载核弹之外,性能也就和F16早期型号持平(也就是说和大陆的歼10差不多,但是单价是歼十的接近10倍),此外美国限制日本不能拥有进攻性空军。要说日本空自的真正威胁,其实是那几架E3和美军的F22

韩国的F15k性能不错,而且后续改进不断,其战斗力甚至有超越日本空自的倾向,但是现在两家的实力还差不多

欧洲各国纯粹是自己玩死自己的典型,现在欧洲各大***国的空军里面,甚至很难找到空优型的战斗机,当然欧洲的技术和生产力还是有的(刚接了印度的阵风单子),仍然不可小觑

印度空军认真说起来战机是比较先进的,飞行员的经验也比较丰富,但是仍然有自己的罩门。首先就像当年的北洋水师一样,飞机不能自己生产,印度空军大量装备的米格21零件甚至要从中国***购。其次飞机万国牌,后勤保障甚至战时的数据交换都成问题。最后印度空军的战机盲目追求纸面性能,像Su30mki,本来俄罗斯的航电方面就是弱项,印度还非要人家整一堆先进的航电设备,结果人家俄罗斯就拼凑了很多连他们自己都不敢拿到战机上面的不成熟技术,你说会是什么后果?要是说印度拿着Su30的壳子从欧美搞些航电设备,或许是个***力的威胁,但是俄罗斯的航电……现在不要说美国,他就连中国都比不过了

俄罗斯空军近十年衰落的厉害,不要说和中国相比,就是和韩国比(不考虑持久战问题)都成问题,虽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但是俄罗斯这匹大骆驼已经瘦死20年了……

最后说中国空军,先说问题。我们自己的发动机还搞不好,直接导致自产战斗机动力不足;先进战机产量还是偏低,歼十和歼十一年产量加起来还不到200架;飞行员的训练时间只是在世界各国中间排中等水平,没有战争经验;现在还没有自己的大飞机,导致缺少合适的预警机,加油机等等……

再说希望。前段时间爆出我国在高温合金方面取得新突破,而众所周知我国缺少高性能发动机的原因就是高温合金不过关,有了这个消息,虽然不能说我国的发动机马上就会有大的进步,但是至少是迈过了最艰难的一步;最近Y20的消息闹得沸沸扬扬,如果真的能够投入生产,那么无论是战略投送能力,还是我国的加油机、预警机都将不再是梦(我国并不缺少好的电子设备,主要是空中平台搞不出来,才要买伊尔76);至于同时开发多种**战机,虽然不能完全排除和美国竞赛的原因,但是在开发军备的时候同时上马几个项目也是常见的做法(顺便说一句,歼十八是***新闻,超大那边已经辟谣了)

俄罗斯苏-27战机

俄罗斯苏-27战机,我国战机技术重要来源,由此显著提升战力水平

众所周知,我国现有战机身上都是俄罗斯技术的身影,其中苏-27侧卫战机的影响最大,由此诞生了歼11BG和歼16D等国产战机。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的战机远远落后于美国,存在明显的代际差,需要不停地修补才能使用。基于国际形势的充分考量,我国非常注重同苏联展开军事合作。期间,我国经多方评估,相中了拥有较大航程等优势指标的苏-27,而不是对方主动推介的米格29战机。

最初,苏联其实并不同意该战机的合作,但受我方展现诚意后才最终松口,将24架苏-27战机出口给我国。

随着冷战结束,继承苏联军事资产的俄罗斯继续推动该战机外销,让我国再次获得54架苏-27战机。在该战机影响下,我国由此开启了国产化进程,并完成技术积累,研制了歼11等系列战机。

据了解,歼11系列战机在技术上完全照搬苏-27战机,不过随着后续升级而衍生出性能更加出色的歼11B战机,实现了“脱胎换骨”。期间,我国还推动了先进航发等系统的研制,比如诞生了涡扇-10发动机等。

除此以外,该系列战机还逐步打造出性能出色的电传操纵系统等,由此提升信息化作战能力;拥有超视距作战性能,空战能力更加***悍。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在持续升级基础上推出了歼11BG这一新款战机。

该战机搭载国产涡扇--10发动机,拥有态势感知等性能更加突出的有源相控阵雷达,且打击火力更为突出。

当然,俄罗斯也通过技术改进,推出了苏-35等衍生机型,其中该系列的苏-35S最为引人关注。不过苏-35还是缺陷明显,比如没有先进的航电系统等,从而影响了战力。

而与之相比,我国在这方面却比较成功,这从歼16身上就能看得出来,比如拥有更***的火力等。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我国对苏-27战机的技术吸收是很成功的,完全称得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对于我国在战机方面的发展,估计俄罗斯也想不到。今后,我国将进一步加快技术更新步伐,更好地增***空中实力。

如何评价苏27战斗机?

苏27战斗机是一款双发重型战斗机,它的最大起飞重量为33吨,可携带7吨**及9吨燃油,航程可达3000公里,最大飞行速度为2.35马赫。苏27有着极具美感的现代化空气动力学外形,两台AL-31发动机为它提供了高达1.12的推重比,能携带多种空空导弹、对地对海导弹和反辐射导弹。苏27以争夺制空权为目标,不但可以执行空中拦截、超视距空战任务,还可以凭借***大的机动性能在近距格斗中占得上风。

(苏27战斗机)

1965年,美国率先开始了三代战斗机的研制工作,相继诞生了F14、F15、F16和F18。这其中F15在面对苏联主力二代战机米格23时,已经表现出了巨大的优势。受此影响,苏联开始以F15和F16为目标,研制自己的重型战术战斗机,这便是后来的苏27。因为有后发优势,所以苏联人在设计时就要求苏27的性能指标要超过F1510%。苏27研制成功后,一举打破了此前由F15保持的27项世界飞行纪录。然而,最让苏27名声大噪的还是巴伦支海手术刀**以及普加乔夫眼镜蛇机动。

(F15战斗机)

(米格23)

1987年9月13日,一架苏27战机奉命驱逐在巴伦支海上空执行侦查任务的P-3B侦察机。当时这架苏27用它的垂尾尖端像手术刀一样将P-3B的右翼外侧发动机割开一个大口子,让P-3B险些坠海。巴伦支海手术刀**可谓技惊四座,它向外界展示出了苏27极其***悍的性能。两年后可,普加乔夫驾驶苏27战斗机在巴黎航展上,首次向世界展示了眼镜蛇机动,这再次震惊了世界。

(巴伦支海手术刀**)

(普加乔夫眼镜蛇机动)

不过随着1991年苏联解体,财力窘迫的俄罗斯**被迫将苏27摆上了货架,它先后出口到了中国、印度、越南等国家,俄罗斯靠着赚来的钱逐步开出了苏30、苏34、苏33、苏37和苏35等型号,成为了一个庞大的苏27家族。苏27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俄罗斯空军的战斗力,也帮助很多国家完成了战斗机的更新换代。在这点上苏27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苏30SM战斗机)

(苏34战斗轰炸机)

(印度空军的苏30MKI战斗机)

事物总会有两面性,苏27也不是十全十美。苏27在研制之初颇为坎坷,在原总师伊万诺夫的主持下,首架原型机T-10并没有达到设计要求。随之而来的人事斗争和高层决策变化,让西蒙诺夫荣登总师之位,他一上任便将T-10的设计全部推到重来,于是T-10C原型机诞生,并由此发展成了苏27。不过受进度延误的影响,苏27开始了不计成本的投入,甚至不顾性能缺陷,也要***行达到一些关键技术指标。由于苏联雷达和电子技术不行,为保证远程探测能力只能安装更大的雷达。但是为了保证机体不超重,苏联人决定牺牲机体***度,按原**的90%进行设计,哪里有问题补哪里,最终这导致了苏27的寿命普遍偏短。发动机也***用了增推减重的方式来保证性能,而这也影响了发动机的寿命。苏联人本就将战斗机视作消耗品,上述问题又进一步影响了战机的寿命,最终苏27的寿命只有美欧战机的1/3。

(T-10原型机)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西方战机便已经开始用显示器替代传统仪表,而俄罗斯却苦于经济问题,只能在出口战机上进行改进,自家用的还是苏联时代的产品。苏联的航电系统一直与西方国家存在着差距,甚至直到现在都有着不小的差距,这一点一直是苏27的软肋。

(早期苏27战斗机)

综合来看,苏27的确是一款十分优秀的战斗机,但它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苏27战斗机家族不仅支撑起了俄罗斯空军,也成为了一款重要的出口产品。俄罗斯和许多国家也一直在对它进行着改进,所以直到今天它依旧是很多国家的主力战斗机,这也说明它的确是一款性能优异的经典战机。

(苏27战斗机家族支撑起了俄罗斯空军

简单粗暴——苏联军工的“另类”辉煌

冷战时期, 东西方的航空竞赛显得精彩纷呈。苏联的图-160轰炸机与美国B-1轰炸机的惊人相似为剑拔弩张的军备竞赛添加了殊途同归的注脚。

另外, 1973年在巴黎国际航空博览会上, 正在空中作飞行表演的图-144超音速运输机, 竟突然解体, 令在场的观众大惊失色。这架外形上跟英国“协和”几乎一模一样的“大鸟”惨剧,无疑为人类的航空事业平添了几分悲壮。

但总的来说, 国力的限制仍旧使得苏联略逊一筹。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美国发展了新的远程战略轰炸机B-52, 并于1955年装备部队。而苏联重量、速度、航程、载弹量与B-52相仿的轰炸机图-95装备部队的时间则晚了一年以上。

在这种情况下, 以现有的飞机为基础,配合新出现的 科技 成果, 加以融合而产生新ー代战机的做法, 就成为苏联航空界的惯例。因为这种方式既不必另起炉灶, 避免开发全新机种的高风险性, 同时又可以将飞机世代更新的频率提高, 使航空战斗力随时保持一定的水准, 于是这种方式ー直被苏联航空界相当严格地遵循着——阿尔乔姆·伊万诺维奇·米高扬生前亲自挂帅设计的最后一种战斗机米格-23也是如此。

1967年10月, 一种新式战机进入美国空军服役, 这就是F-111“土豚”。它是世界上第一种实用的变后掠翼战机。所谓“变后掠翼”, 指的是每个机翼都分为固定翼段和活动翼段两部分。其中的固定翼段与前机身组合成一个整体, 而活动翼段是可以前后掠动的。

这样一来,通过调整掠动的角度解决了高低速飞行之间的矛盾一一高速飞行时用大后掠角,飞机的阻力小, 加速性好; 低速飞行时使用小后掠角,机翼展弦比大, 续航时间长, 飞机的经济性能好且起降安全。

美国人第一个吃了螃蟹, 苏联自然也想赶个时髦。可是当时的苏联实际上不具备实现在后掠角、气动控制面和飞行条件之间达到最优匹配的自动控制系统的技术。为了减少技术风险,米高扬设计局干脆另辟蹊径: 米格-23的机翼后掠角只有3个固定位置, 即16度、45度、72度。这不是按速度、高度、机动性由计算机飞行控制系统自动设定, 而是由飞行员手动设定的。

它的铰接机构干脆只是***用一根100多毫米粗的螺栓。在苏联人看来, 常用的飞行条件其实不多。无非起飞着陆、巡航、空战、全速冲刺或者逃离。

起飞着陆和低速飞行需要小后掠角, 高速巡航和空战需要中等后掠角, 全速冲刺或低空突防需要最大的后掠角。手动控制的3个固定位置已经可以达到无级可调的大部分效果。更精微的选择并不见得对常用情况有很大的作用, ***用自动控制反而会大大增加系统的复杂性, 实在得不偿失。

这样看上去显得简单粗暴的技术障碍解决方案并不是米高扬设计局的专利。1967年7月, 在苏联航空节的飞行表演中, 出现了苏联第一架垂直起落喷气战斗机。它未经滑跑就垂直上升到50米的高度, 逐步开始水平加速, 并收起起落架, 随后旋风般从观礼台掠过。飞了一圈后,飞机又开始减速, 接近着陆点后垂直下降, 平稳着陆。

这就是雅科夫列夫设计局研制的雅克-36(正式服役后称为雅克-38)“铁匠”战斗机。它也是继英国“鹞”式战斗机之后, 世界上第二种投入使用的垂直起落喷气战机。“鹞”式战斗机赖以实现垂直起降的关键是其设计独特的“飞马”MK104推力可转向涡扇发动机。当飞机垂直起飞时 ,这种发动机前后四个喷管转到垂直向下的位置, 在喷气反作用力的作用下产生向上的推カ, 实现飞机垂直上升。

类似“飞马”的推力可转向发动机同样也是当时苏联不具备的技术。为了实现垂直起降的功能, 雅科夫列夫设计局的解决方案跟米高扬设计局的同行如出一辙 :既然造不出推力可转向发动机, 那就干脆不用。

结果一架“铁匠”实际上装备了三台发动机: 两台是专用的升力发动机, 在垂直起降时使用; 一台是用作主推力的“图曼斯基”R-27V-300涡轮喷气发动机, 在向前飞行时启动。

由于“铁匠”的发动机各有“分工”, 所以它从垂直起升到向前飞行的过渡配合过程就比较复杂, 飞机在起落阶段要消耗掉机内总燃油量的1/3。如此“因陋就简”的设计虽然导致“雅克-36”只有2000公斤的载弹量、100公里的作战半径和有限的机载电子设备, 以致被讥讽为“桅杆保卫者”或是“和平鸽”, 但毕竟使得苏联拥有了一种与“基辅”级航空母舰(苏联称为“载机巡洋舰”)相配套的舰载战斗机。成败得失,只能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了。

话说回来, 苏联的航空工业并非只会跟在美国人或是西方后面亦步亦趋, 但苏联的航空工业也有自己的骄傲, 譬如1969年装备部队的米格-25。这是一种重达22吨、可以实现“双三”(飞行速度3倍音速, 高度3万米)性能的高空高速截击歼击机, 北约组织给予其的代号是“狐蝠”。

在20世纪70年代, “狐蝠”魅影成了北约挥之不去的梦魇。当时美国SR-71“黑鸟”高空高速侦察机的最高速度可达音速的3倍, 令普通截击机望尘莫及, 而“狐蝠”却可以轻松地尾随其后监视航向, 并随时提出警告。

1971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前夕, 4架苏联“米格-25R”进驻埃及, 不时被派往以色列上空实施侦察, 令以军非常头疼。一次, 以色列空军派出当时西方最好的战斗机——美制F-4"鬼怪”实施拦截。谁知“狐蝠”打开加力燃烧室, 转眼就抛开了尾追的“鬼怪”。后者情急之下发射“响尾蛇”空空导惮, 怎知“狐蝠”快得离谱, 连导弹都摊不上。

此时以色列的地面雷达站发现, 这架“米格-25”的速度已经超过了3.2倍音速! 这足以令美国人惊呼“这大概是当今世界生产的最好的截击机”。美国人完全无法理解, 苏联如何能在短短几年间制造出最高时速超过3倍音速, 还能在2.7万米高空携带4枚大威力重型导弹的歼击机。毕竟美国人自己在20世纪70年代研发的F-15战斗机都无法实现这一性能指标。

至于苏联方面更是将“米格-25”当作武库中最可怕的武器来进行最严格的保密防范。这种战斗机一直只配置在苏联本土防空部队, 并不提供给东欧卫星国; 在苏联的官方文件中, 甚至不能直呼米格-25战斗机, 而必须以“产品第84号”来代称。

可是, 谁也没有料到, 1976年9月6日午后1时半, 日本北海道南端的函馆机场上, 竟然降落了一架从苏联叛逃出来的“狐蝠”战斗机。苏联空军上尉维克多·伊万诺维奇·别连科为西方送上了一份做梦也不曾想到的大礼。

几天后被卸下机翼的“米格-25”由一架美军运输机运至东京近郊的空军基地, 由于苏联战斗机仍在离函馆不远的上空徘徊, 为了这800公里航线, 2个小时的秘密夜航, 日本航空自卫队调集了第2,6,7三个航空团的40架战斗机为运输机保驾护航。随后, 这架“狐蝠”被大卸八块, 200多名美国飞机制造、武器装备、电子、冶金和空气动力学方面的专家把飞机仔仔细细研究个遍。

揭开神秘面纱的“米格-25”战斗机令美国人有些失望。专家们事后说,“狐蝠”机体70%的部件是镍合金钢, 结构重量大, 格斗性能差, 虽然极限速度很高, 但是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 有些地方简直粗糙得令人吃惊: 它的座舱狭小, 视界不好; 作为战斗机, 它缺少适应空中格斗的机动性;作为截击机, 它的雷达又没有“下视”能力, 对于对方***用低空突防战术的飞机, 它就没有截获的本领了。

但美国人也不得不承认, 苏联工程师用相对落后的技术生产出了米格-25这种某方面性能突出的战机。超音速3倍的飞行会使得飞机表面产生高温, 美国为此不得不放弃常用的航空铝合金, 改用耐热性能***10倍的钛合金来制造SR-71, 但钛合金不仅昂贵, 而且难于加工, 造成成本高昂的“黑鸟”机动性很差, 高速时转弯都费劲得像火箭一样; 而“简单粗暴”的苏联人只用镍合金钢就做到了超音速3倍这个指标。

米格-25全机有80%是由钢制成, 其他主要材料则是耐高温的D19铝合金, 而钛合金只占8%。钢结构比较重, 这是“狐蝠”空重超过20吨的主要原因。但钢不仅坚固、价廉、耐热, 而且热胀冷缩相对较小, 容易焊接, 避免了高温铆钉和密封件的难题。

“米格-25”上的电子设备还在使用电子管, 这在已经***用晶体管固态电路的美国人看来是早就过时的做法, 但苏联看重的是电子管除了成熟可靠外, 电流输出特别大, 频带特别宽, 不怕核爆引发的***烈电磁干扰。

实际上, “狐蝠”雷达的设计指标就是在80千米距离“烧穿”一切已知的电子干扰。在如此苛刻的要求面前, 当时苏联晶体管技术力有不逮,最后仍旧靠的是电子管的“蛮力”解决了问题。这种“旋风”雷达的天线直径高达900毫米, 重达500千克, 功率更是达到600千瓦。由于发射功率太***, 苏联军方严禁“米格-25”的飞行员在地面打开雷达, 因为这种雷达发射的微波可以把300米外一个跑过跑道的兔子当场烤熟, 所以地勤人员维护雷达的时候都是战战兢兢的, 生怕被这个可怕的电磁旋风卷进去。

苏联航空人正是用简单粗暴的技术手段创造出了米格-25这个奇迹, 并赢得了对手的称赞。“这种飞机的制造过程, 反映出俄罗斯人极善于用取之不尽的聪明才智来弥补**的局限。他们非常巧妙地把新老工艺结合起来, 在较短时间内且花费不多的情况下, 制造出这种技战术性能的飞机, 而西方要达到这样的性能则需要投入巨额经费。”

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看, 美国人的这番评论不啻是将米格-25的设计者们大大褒奖了一番。

1991年底, 苏联大厦轰然倒塌, 后苏联时代的俄罗斯航空工业与整个俄罗斯的国力一样江河日下。好在在此之前, 一种**战机已然面世, 这就是至今仍令人如雷贯耳的苏-27战斗机。

顾名思义, 这种战斗机由苏霍伊设计局研发。设计局的创始人全名叫作巴维尔·奥西波维奇·苏霍伊。1938年, 他组建以自己名字命名的飞机设计局, 开始飞机设计生涯, 但发展极不顺利。

截至1949年, 苏霍伊设计局共设计了13种飞机,但仅有少量投产, 其余的或半途而废, 或完成后未被***用。这一期间, 苏霍伊的成绩和名望远远比不了米高扬、波利卡尔波夫和拉沃什金, 1949年他的设计局也被迫关闭解散。

出人意料的是, 50年代初, 苏霍伊东山再起, 第二次组建设计局, 很快崭露头角。在“苏-27”之前, 苏霍伊设计局研发的苏-15战斗机被认为是苏军的第一种真正的全天候歼击机, 昼夜皆能作战——但它在服役期间从未参战, 真正令其名扬四海的却是1978年与1983年两次误击韩国民航客机(击落击伤各一), 被它吞噬掉的无辜者性命多达271条! 苏-15战斗机因此背上了“民航机杀手”的骂名, 尤遭韩国人痛恨。

相比之下, 苏-27的亮相同样带有几分**色彩。1987年9月13日, 挪威空军第333飞行中队所属的P-3B“奥利安”反潜巡逻机正在巴伦支海上空距离苏联海岸仅90公里的地方, 沿苏联海岸向东飞行。苏联对空警戒雷达立即发现了这个“不速之客”, 马上派出一架最新式“苏-27”战斗机前往监视。

连续追踪监视了17分钟的飞行员断然***取了奇特的警告措施: 驾驶飞机从P-3B右下方快速穿过。只见“苏-27”的垂直尾翼翼尖将P-3B飞机的右翼外侧发动机短舱切开一条大口子, 迫使受伤的P-3B逃之夭夭。苏-27就是以如此一个漂亮的“外科手术”姿态进入公众视野的。

实际上, 苏-27是苏霍伊设计局从1969年开始研制的全天候重型制空战斗机, 属于苏联赶超世界第三代(俄国标准为第四代)战斗机技术水平的作品。

第一架原型机于1977年5月20日试飞成功, 3年后第一架预生产型上天, 以后又经过修改、定型、批生产, 才陆续交付部队使用。到1986年, 已开始形成作战能力。

1989年6月8日, 第38届巴黎航展开幕。两架苏-27战斗机作为苏联新产品首次堂堂正正地公开亮相。初次登台的苏-27就为法国观众献上了技惊四座的高难度非常规机动飞行, 令观者无不目瞪ロ呆一一只见战斗机以每小时约400公里的速度从机场跑道一端平飞而来。

突然之间, 出人意料的场面发生了, 只见苏-27机头猛然抬起, 一直向上仰过去, 迎角从0度一直拉到120度, 机尾前冲, “肚皮”朝向斜前方的天空, 差不多是安然仰卧着向前平飞, 速度也一下降至每小时110公里左右, 形成短暂的机尾在前机头在后的状态。几秒钟后, 机头重新向前滑下, 又保持原来正常的平飞状态了, 而飞行高度几乎没有任何变化。

这个非常规机动动作的创始人是试飞员维克多·普加乔夫。由于苏-27飞机从平飞时安然自在的模样, 在瞬时就可将机头向前拉起的动作奇特得活像一条狂怒的“眼镜蛇”, 所以这个动作被命名为“普加乔夫眼镜蛇机动”。虽然现在还有人怀疑在空空导弹时代这一特技动作的实用价值, 但它所表现出的苏-27战斗机的优异机动性能是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

在后冷战时代国力大不如前的俄罗斯联邦, 苏-27战斗机及其令人眼花缭乱的衍生型号(苏-30、苏-33、苏-34、苏-35以及苏-37)俨然成为航空工业续命的拳头产品。

直到今天, 俄罗斯所研发的新一代战斗机苏-57仍然然带有浓厚的苏-27印记,有人不无道理地揶揄, 苏-57其实就是拍扁了的苏-27······毫不夸张地说, 这种被北约组织命名为“侧卫”的战斗机, 实际上也是苏维埃国家最后的航空“黑 科技 ”。■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