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6582019

当前位置: 首页 > POS机办理流程

3元早餐5元咖啡今年餐饮怎么了(麦当劳免费续杯的规定)

发布于 2023-09-02 07:22:15 阅读()作者:小编

POS机免费领取申请

已有9352成功领取POS机

姓名 *

手机号码 *

地址 *

详细地址 *

3元早餐5元咖啡今年餐饮怎么了(麦当劳免费续杯的规定)

3元早餐5元咖啡今年餐饮怎么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红餐网(ID:hongcan18),作者:翟彬,编辑:洪君,原文标题:《3元早餐、5元咖啡、10元吃面!血拼价格战,今年餐饮怎么了?》,头图来自:红餐网摄

过去一个多月,一场残酷的价格战悄然降临餐饮业。

最先出招的是洋快餐品牌们,麦当劳推出了“麦麦羊毛日历”“新地买一送一”“10元吃饱套餐”“自带杯咖啡免费喝”等活动,各种“羊毛”任“薅”;汉堡王针对会员推出了“王的亿中人”促销,“每天一款0元产品”,卷到了天边。

中式快餐也“杀疯了”。以北京市场为例,南城香率先推出了“3元早餐自助”,打响了京城早餐的价格战;和合谷迅速跟进,上线了“3元粥品无限续”活动;嘉和一品则用“任意粥品2.8元”来回应,并宣称要把“价格降回N年前”。

平时不怎么打折的西少爷,也破天荒地连发三条推文,大动作宣布“全线产品降价”;向来以高端形象示人的和府捞面,突然开始接地气了,新店的开业优惠活动竟然是“九款面,10元任吃”……

再看看今年大热的烧烤。烧烤市场,也毫无悬念地成为价格战的“重灾区”。

同样以我所在的北京某商圈为例,烧烤可以说是今年开店最猛的品类,新店开业的双人套餐基本都是“三折起”,最低的甚至去到1.5折,吃一顿烧烤比吃一碗面还便宜,妥妥地打到了“骨折”。

新店玩命地打折,老店也只能被迫“参战”,家家都推出了3~5折不等的套餐,赔本赚吆喝。

也许是觉得直接打折不够刺激,有的烧烤店还推出了“1元一只生蚝、88元畅喝100瓶啤酒”类似的促销活动,真可谓是“没有最低、只有更低”。

△吃一顿烧烤比吃一碗面还便宜;图片来源:截图自大众点评

最后,来看看咖啡。跟快餐、烧烤相比,咖啡才是真正的“卷王之王”。从去年开始CubicCoffee、干咖人、爵渴咖啡、打工人咖啡等一大批“5元咖啡”就开始涌现,到了今年,一杯咖啡的价格更是“低到了尘埃”。

当3元一杯的现磨冰美式开始出现的时候,手里9.9元的瑞幸瞬间都不香了,库迪咖啡更是把价格压到极限,推出“1元喝咖啡”活动。

现磨咖啡的价格几乎快接近速溶咖啡,这笔账我真的怎么都算不过来,要知道在一二线城市,一杯咖啡的平均成本基本得在8元左右,你卖3块钱一杯,瑞幸见了都得叫声“老师”。

疯狂降价,玩命内卷,这个市场到底怎么了?

一、消费萎缩、新店井喷,今年的餐饮比去年还难干

疯狂的价格战只是表面现象,背后的本质其实是市场流量和需求的双双下降。

一个专门给中高端餐饮做原材料供应的朋友告诉我,五月之前,餐饮生意可以说是近三年以来最好的,但过了五一,几乎所有他合作的品牌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下降20~30%是普遍现象,最多的下滑了50%。

某川式火锅品牌的主理人也告诉我,“按理说节***日后生意回落是正常现象,但五一后销售掉得太快了,感觉比去年还难做。”

客流大幅下滑,生意差,一些餐饮品牌便不得不投身“价格战”,流血换流量。

那么,为什么五一过后生意会“差到怀疑人生”?这得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1.宏观层面

外贸锐减,内需不足,整体经济下行压力大

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5月外贸进出口总值同比仅增长0.5%,较4月的8.9%大幅下降。

另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信息显示,5月国内CPI同比上涨0.2%,环比下降了0.2%,这意味着市场距离通缩只有一步之遥,消费意愿持续下滑。

简单总结一句话:外需不足,内需不振,家里都没余粮了。

大厂裁员、毕业即失业,就业压力山大

经济大环境不好,工作自然难找。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5月份16~24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升至20.8%,较4月提升0.4个百分点,创下有该统计数据以来的新高。

找不到工作的不止是年轻人,还有在星巴克里刷简历的中年人。

今年二季度开始,一批互联网大厂就进入了“裁员季”,阿里、腾讯、网易、58等互联网公司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优化。如果再结合“今年应届毕业生将达到创纪录的1158万人”这个数据来看的话,用“压力山大”来形容今年的就业形势一点也不为过。

总结一句话:工作稳定性差,大家收入预期不足,商家只能在浅浅的口袋里面挖呀挖呀……

2.微观层面

“报复性开店”取代“报复性消费”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1~4月份,餐饮收入15888亿元,增长19.8%;尤其是4月份,餐饮收入3751亿元,暴增了43.8%。

也许是上半年的报复性消费,尤其是淄博烧烤的火爆,让不少人坚信餐饮是当下“唯一赚钱”的行业,于是我们看到2023年前五个月新增餐饮企业数量达到了惊人的134万家,同比增长了27%,近3个月新开餐饮门店更是接近100万家(数据来源:企查查)。

有个老板和我吐槽说,去年他们那一条街上有一半是空的,今年全都开满了,光是面馆就有两三家,供给严重过剩。

毋庸置疑,整个餐饮大盘确实还在增长,消费频次也变多了,但毕竟“僧多粥少”,市场恢复的速度根本赶不上开店的速度,如此多新店进场,“价格战”自然避无可避。

跨界打劫,竞争对手多了

过去这几个月,各地的夜市、地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餐饮门店被不同程度地分流了。

夜市、地摊来抢餐饮店的生意,其实可以算是“同门相残”。除此之外,很多跨界过来打劫的“外来者”,其实也给餐饮人带来了实质性的影响。

今年以来,在跨界打劫餐饮门店的大名单里,已经挤满了“老对手”和“新面孔”。比如,711的面食四件套只卖13.9元,罗森5元的乌冬面让打工人们感动到哭,全家的“广式腊肠饭”预制菜卖爆,凭借着性价比和规模优势,便利店正在精准“狙击”快餐。

另外,无人零售也在琢磨着要“革餐企的命”,上个月北京、深圳等地的社区和地铁站出现了一批智能取货柜和“方便菜无人超市”,背后的品牌方就是要把预制菜推进到“家门口的最后一公里”……

二、饱和竞争、无休止的价格战,餐饮进入“新常态”

我们必须要意识到,餐饮已经进入到一种“新常态”,即肉眼可见的增长一去不复返了,内卷成风、价格战泛滥,行业已经进入微利时代。

而在新常态下,餐饮从业者必须认清几个现实:

第一,这波价格战是“持久战”,短期内不会结束

今年老餐饮人吐槽最多的一点,就是有太多的新人抢了他们的饭碗。这背后有个无解的难题,一方面,餐饮确实是当下为数不多的现金流还不错的行业;另一方面,大众对于餐饮还停留在“门槛低、好管理、容易上手”的固有认知上,于是我们看到不少人刚拿了失业赔偿,转手就送给放加盟的品牌方了。

“就业不行,就改创业”,今天的创业市场远比消费市场繁荣。具体到餐饮业来看,“报复性加盟”让今年的餐饮加盟市场火到飞起,“0元加盟”的韭菜项目更是满天飞。

总之一句话,只要经济大环境没有明显改善,就业得不到好转,市场就会源源不断地向餐饮输送“接盘侠”,行业将会一直处于饱和竞争状态,价格战也将注定是一场“持久战”。

第二、收入不稳定、预期不足,消费降级成为主流

2023年,拼多多一季度的营收达到创纪录的376.37亿元,同比增长58.18%,相对于阿里和京东而言,增速可谓一骑绝尘。拼多多的火爆,也告诉我们一个残酷的现实:大家兜里没钱了。

“贫穷”限制的不止是大家的想象,还有大家的购买力。作为消费中坚的年轻人没钱了,“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不敢乱花钱了,消费引擎熄火,“消费降级”已经不可阻挡。

△麦当劳推出的“麦麦羊毛日历”活动;图片来源:麦当劳官方小红书

消费者的“价格敏感度”越来越高,才会倒逼高端品牌把价格下探,“回归到主流价格带”,而中低端品牌则在“极致性价比”上互相内卷。

第三、价格战对连锁品牌更有利,中小品牌将死伤无数

南城香的创始人汪国玉很早就对今年的价格战做出了预判,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餐饮的价格战即将打响”,同时认为连锁品牌将是这场价格战的最大受益者。

原因在于,价格战核心比拼的就是谁的成本更低,而连锁品牌在供应链、选址和品牌认知上的优势明显,更容易做到“极致性价比”。

正如一个网友所说的,“家门口菜市场的煎饼8块钱一个,麦当劳的早餐8块钱一套,一个汉堡一杯咖啡,你说我会选哪个?”

此外,价格战还会引发“马太效应”,**、资本会逐步向头部品牌倾斜,从而加速品牌的连锁化。

以咖啡市场为例,瑞幸最近宣布进入“9.9元时代”,与库迪开打价格战,借自身的规模和品牌优势,推动了行业的大洗牌进程。

以前的咖啡市场至少有4~5个价格带(10元以下,10~20元,20~30元,30元),但今后很可能只有两个价格带,即“10元以下”和“10元以上”。超过10元,且产品、品牌、营销不如瑞幸的,生存将会异常艰难。

第四、低价打不死对手,还可能会被反噬

我跟不少老板交流时发现,大家对“低价”的定位并不清晰,尤其在市场和平台的误导和裹挟下,“低价”的作用已经完全走样。像是“低价团购”,原本是引流属性大于交易属性的,而现在则是交易属性大于引流属性。

背后的原因是,大量的新手小白在面对惨烈的市场竞争时,没有什么有效的应对方式,加上很多人是“抵押创业,最后一搏”,因此寄希望于用“低价”乱拳打死老师傅,快速结束战斗,哪怕没有利润甚至是亏损,也愿意做。

但价格战对新手而言,百害而无一利。价格,向来就是很多连锁品牌的优势。尤其是经过疫情三年活下来的连锁品牌,有足够的时间和底气跟新手们耗下去,南城香“3元早餐”依然能赚钱,而大部分夫妻店这样搞只会越来越艰难。

△图片来源:截图自小红书

另外,低价引流吸引来的基本都是羊毛党,没有复购、没有忠诚度,对门店几乎没有价值。

久而久之,甚至还会让消费者形成一种认知,即:你家的东西就值这个价,只有降价了我才去吃。如此一来,门店就会掉进恶性循环的漩涡。

三、新常态下,餐饮人该怎么办?

今天很难熬,明天更残酷。新常态下,餐饮人靠什么应对“价格战”?

首先,不管外面怎么变,做好自己最关键。

每当周期来临的时候,都是练内功的最佳时机,“既要向内要效益,更要向外要增长”。

最近,我在帮某个正餐品牌梳理产品结构的时候发现大量销售占比非常低的产品,每天都要备货,还占人工,这么鸡肋为什么不砍掉呢?老板回答得也很无奈,“辛苦研发出来的,有几个老食客又总爱点,所以舍不得砍。”

我的建议是:调整产品结构、优化人工效率,该砍的砍该减的减,省下来的都是利润。

存量时代,“向外要增长”难度不小,但也依然有迹可循。

一个做粉面类的朋友和我说,这几个月他的生意都不错,价格战有影响但是不大,分析下来原因之一是“做了私域”。疫情期间他“被逼着”建了私域,没想到现在却成了最大的惊喜。

“我们用心维护,每一条回复都很及时,群里经常有活动,比如征集粉丝当试吃官,留下来的基本都是真爱粉。所以私域里的销售一直不错,关键是没有平台扣点,都是实打实的收入。”

为食客提供情绪价值,用好产品和服务黏住顾客,高质量的复购才是企业应对挑战的压舱石。

其次,先拼品质,再拼价格。

面对如此恶劣的价格战和巨大的成本压力,有多少品牌能够保持初心、守住底线,保证出品和服务质量始终如一?

从媒体报道中,我们已经看到不少“反面教材”,有的品牌面对团购用户时“两副面孔”,区别对待;有的品牌在食材上偷工减料、缺斤少两,甚至铤而走险以次充好;有的品牌修改产品保质期,过期了也接着用,更有甚者把吃剩的、变质的食品重新端上桌。

都说餐饮的竞争是效率的竞争,其实更是“人心”的竞争。消费者被骗过一次,就绝不会再给你第二次机会。

这年头最不缺的就是便宜的店,一旦品牌被打上“奸商、唯利是图”的标签,往后恐怕再难翻身。价格战,检验经营能力,更考验人性。能不能过关,全看你能不能守住底线。

△图片来源:红餐网摄

最后,“创新破万卷”。

最近一段时间,我看到很多关于“预制菜、合伙人制、直播、达人探店”等新兴事物的评论,有不少人只是一味地讥笑和嘲讽,比如说预制菜就是“隔月菜、隔年菜”,合伙人就是变相割韭菜,直播就是烧钱补贴等等。

同样是面对这些新事物,思维固化的老餐饮人还在抱怨,一些聪明的餐饮人早已开始行动。这让我想起了外卖刚开始兴起的时候,也有很多餐饮人抵触、拒绝。现在呢,尽管仍有人抱怨外卖平台抽佣高,但应该没人否认外卖对于餐饮的价值吧?

回望过去20年,每一次餐饮破局都是依靠创新,互联网、外卖、移动支付、中央厨房、冷链、数字化……如今,预制菜、智能设备、直播、新零售、合伙制等众多创新元素的出现,也势必将颠覆行业。

四、写在最后

有个老板和我说,年初时他看了一个铺面,当时他觉得租金有点高,还在犹豫的时候铺子被别人拿去了。前几天,他发现那个店黄了,“感觉自己赚了十几万。”

餐饮就是这样一个“只见新人笑,不见旧人哭”的行业,就是一个“九死一生”的行业,就是一个充满了“幸存者偏差”的行业。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价格战”其实是不少人的遮羞布,很多人只要生意不好就会把问题归咎于市场,比如竞争太激烈了、消费者太爱占便宜等等。但是环顾四周你就会发现,哪个行业不是一样卷?

3月份的时候,几乎所有的汽企都在疯狂地打价格战,房地产行业的日子更难熬,“零首付、买房送豪车、送车位”,依然撬不动市场。

打铁仍需自身硬,***者从不抱怨环境。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改变不了别人,那就改变自己。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红餐网(ID:hongcan18),作者:翟彬,编辑:洪君

本内容为作者**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麦当劳免费续杯的规定

曾经通过麦当劳的见习经理**进入了麦当劳,对于基层的营运问题多少还是了解的。觉得有必要为前雇主解释一下。

拿咖啡问题来说,麦当劳的咖啡是全天售卖并且可以免费续杯的,特别是在早餐时段,也就是早上五点到十点半(目前不知是否有更改),柜台上都会摆放续杯处。上面分别有两个壶子,红色的是开水,黑色的是咖啡,并且糖和奶都有适量放置。

一般来说,早餐时段直接去那里续杯就可以了,当然如果你一定要找服务员帮你续杯,也是没问题的。其他时段续杯就得找服务员了。并且,每个服务员受到的训练都明确的告诉他们,咖啡是免费续杯,并且没有次数限制的。我曾经所在的餐厅有一位留学生和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每天大约六点来吃早餐,大约十点离开,续杯不会少于五次,每次都会拿走一些糖奶,往往他们两位就可以把续杯处的咖啡和糖奶消耗完,刚开始我也不习惯这种方式,但是当我接受训练之后,我知道,这是麦当劳给出的一种承诺,就算你喝上一天也会给你续杯。

扯远了,回到正题。查小票是非常正常的做法,特别是在交通枢纽或是大型商场的店铺,更是正常;因为人流很大,并不像社区店那样很多客人都是熟悉的。当然你如果坚持小票已经丢了或是当时没有给你,服务员最终也会给你续杯的。这里解释一下为什么说查小票是一种正常的行为。麦当劳能够续杯的饮料明确就只有咖啡一种,但是很多饮料的杯子都是通用的,比如热巧、红茶、豆浆和奶茶。而很多时候客人并不了解,他们以为,不管买什么饮料都可以续咖啡,所以查小票一是为了确认你到底消费了什么饮料还有就是为了告知如果想要续杯咖啡,你可以买咖啡。(当然,确实有顾客明明买的是其他饮料,却坚持自己买的是咖啡要求续杯,餐厅往往也都会给续杯。

顺带说一句其实红茶理论上也是可以续杯的,因为红茶是用茶包泡的,你叫服务员给你加热水就好了)说到这里很多朋友可能会觉得,作为一个知名企业怎么能怀疑顾客的诚信问题。我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你买一个巨无霸,你不吃吉士,但是你忘记和服务员说了,当你拿到汉堡之后发现有吉士,于是你到柜台要求重做一个,并且坚持自己确实说了(即使你不坚持),基本上你都会得到一个重新制作的汉堡,而那个你不要的汉堡就会被丢弃(注意,并不会被重新售卖)。

在这种时候没有人会觉得麦当劳如何诚信如何体贴,只会觉得这是应该的。但如果反过来,不给你更换,不只是当事人,很多人都会觉得店大欺客。事实上,你和麦当劳的交易已经完成,你拿到了你的食物,麦当劳收了你的钱。这时你要说,麦当劳没有给你想要的食物,按照民事法律关系的一般原则,谁要求谁举证,你必须证明你确实的说过要如何制作汉堡,并且你的意思表示被服务员收到了(比如你和你伙伴聊天说要如何特制但是并没有对服务员说)。

如果你没办法举证,那么很遗憾,至少在法律上我都并不亏欠你,我也没必要给你换。所以,请特别注意一件事,给你换是出于商业形象,而不是义务。不仅是麦当劳,任何一家公司都并不对消费者的品德和人格负有信赖的义务。

又扯远了,回到题主的问题上来。真正的冰咖啡是咖啡+冰+糖浆制作的,而我想题主所说的冰咖啡应该是普通***为员工的疏忽没有放在加热器上冷掉之后所造成的(当然,这非常不专业),而非是员工故意给你造成麻烦,因为冰咖啡的制作工序更复杂,员工不会故意麻烦到自己。至于你所说的投诉问题,其实非常简单,你直接和员工说,让值班经理出来就好了,往往麦当劳的经理室和柜台非常近,有什么风吹草动很快就会有人出来(不排除一些餐厅隔的比较远)。然后你就可以和值班经理反应你所遇到的问题,这时候,我相信一杯热腾腾的咖啡很快就会送到你的面前。并且我相信你以后在这家店不会再遇到咖啡方面的问题。补充一下,柜台所售的咖啡,杯子上确实印有McCafe,但是这和麦当劳旗下专营咖啡和甜品的McCafe并不是一回事,在那里,咖啡是没有续杯的。

阿里“野蛮入侵”布局餐饮市场,餐饮人慌了吗?

现如今,不光消费在升级,就连行业也在不断升级,餐饮行业就是最好的例子。餐饮生意越来越难做,除了做的人太多之外,顾客需求的增加,也让餐饮商业越来越难以应对。这时候往往就需要提升自己的开店水平,才能存活下来。

当一个传统生意被颠覆,变的让顾客更满意,一定会取代原有的经营之道,“打劫”现象已经是很普遍的存在了。有了微信,用短信的人少了;有了智能手机,很多事情不需要再用电脑;5G的诞生,4G将会成为 历史 ...而餐饮生意,也在不断的被新物种取而代之。

盒马鲜生是马云所创建的阿里巴巴旗下开的第一家涉足餐饮的门店,不过盒马鲜生并不是纯粹的餐饮店,而是便利超市+餐饮的模式。


如今盒马鲜生已经在全国多个地方站稳了脚跟,全新的超市+餐饮模式,让顾客得到了更新鲜的体验感,让超市业态完全变了玩法。显然,马云在“打劫”了线下实体经济的同时,又开始对餐饮行业施加压力。

比如最近盒马鲜生旗下,被**拆分出来的早餐门店“盒小马”就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这个前身名叫“Pick’n Go”的盒马早餐业态,于8月12日在上海同时开出6家门店。


“Pick’n Go”是盒马去年7月推出的早餐店,这是一家怎样的早餐店呢?


与盒马鲜生的玩法不尽相同,Pick’n Go这家早餐店是标准的早餐店,里面售卖的产品都是平常早餐常吃的餐品。

据了解,Pick’n Go早餐店共有20多个产品,其中有中式早餐包子、煎饼、小酥肉,还有西式的面包、披萨,再加上豆浆、咖啡等早餐常见的饮品。


价格上,包子5元一个,煎饼8元一个,豆浆5元一杯,咖啡7元一杯。这个价格在上海这个高消费的城市来讲算得上是平常消费。


这家早餐店开在地铁口,有10多平的面积,顾客可以通多手机点单,自助柜取餐,购餐过程十分便捷,还可以省去早餐等待点单的时间。开业第一天就卖了700多单。

可以看出,Pick’n Go早餐店所创造出的效率还是很高的,对于传统的早餐店Pick’n Go有何优势呢?

1、选址地铁口,解决流量问题

Pick’n Go门店选择开在地铁口。这是早餐店的常规选位。大家知道早上早起上班的上班族们,一般都会选择在上班的途中顺路购买早餐。所以像地铁口,小区门口,大的公交车站这些地方都是早餐店和早餐推车聚集的优质地点。


这家Pick’n Go便利店就开在上海黄浦区哥斐中心B2层,而商场B2层则紧挨着地铁出入口。所以人们上班的时候顺道买上一份早餐十分的便利。人流量的问题完全不需要担心。


2、手机完成下单,解决排队问题

Pick’n Go这句英文翻译过来就是打包带走的意思,这家早餐店***用的是手机APP点餐。所以就像盒马鲜生那样,在人还没到的时候就在手机上下好单,然后门店制作好之后会放入专门的取餐柜之中,然后再向顾客发送短信或者电话通知取餐。等到了之后出地铁口时就可以直接扫码拿早餐,无需排队。这同时节省了点单等待的时间和制作打包的时间。


手机APP点餐,减少等待时间,这一点可以说是Pick’n Go最优秀的地方。传统的早餐店,总免不了排队等待,尤其是在那些做的比较好的早餐店或早餐摊。更是会在周围围上一圈人,而一般早餐店由于成本的考量,一般都只有一个负责点单和收钱的人,甚至可能是老板亲力亲为,这就大大拖慢了顾客拿到早餐的速度,也减少了出餐的效率。


早餐店人少的时候可能会花上2~3分钟,人多的时候就会有5~10分钟的等待时间。别看只有这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很多时候这短短的几分钟就决定了一个人会不会迟到。想必大家都经历过这种情况,就差那一两分钟就会迟到。因此,时间上的锱铢必较,是早餐店盈利考量的重要标准。


而Pick’n Go便利店用盒马APP和自助取餐柜,就解决了排队这一痛点,使得点餐取餐的效率大幅上升,同时门店单位时间内可完成的订单量也大大增加。这使得早餐店和顾客们实现双赢。

3、人均12元,解决价格问题

正如前文所说,Pick’n Go提供的20多种餐食,单价都几种在5到10元的区间。虽然早餐店变得更加大气、上档次,但丝毫不会因为开店成本的略微提升,而提高了产品的价格。

据统计,Pick’n Go的人均消费在12元左右,除了价格上很亲民之外,让顾客得到的良好体验,也让Pick’n Go的产品看起来更加物超所值。


其实这些年阿里不光做早餐,比如阿里最早做的盒马鲜生餐饮+菜市场+超市同时和互联网结合起来,这就是对新餐饮模式的一种 探索 。


除了这些,阿里还在盒马鲜生推出火锅套餐。不过盒马做的不是传统的火锅,而是火锅外卖。从食材、锅具、餐具等方面逐一突破而且在门店、价格、供应链之外,盒马鲜生最大的一大优势就是平台效率。打破了外卖菜品单一,送餐慢等一些瓶颈,为了让顾客在家就能吃上干净、高性价比的火锅。

但最终也是昙花一现,没有更多的消息。

之后出现的盒马F2以及今年上半年新开的盒马mini看起来更像回事儿。盒马F2的“F2”指的是Fast&Freshade,意为“快速、鲜制鲜售”。


其主打“以餐饮为核心的便利店业态”的核心,是围绕office办公商圈人群的便利店,解决上班族在办公场景下的早饭、中饭、下午茶的问题,类似于一个餐饮便利店。

而“盒马mini”则是定位于低线城市的盒马“下沉版”,这种在门店**的舒适区开设了即购即走的外带窗口,在缩减了线上配送的商品种类的同时,增加了线下促销活动。


根据盒马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到今年4月,盒马工坊面向全国推出的商品数量已达1300款,其月销售额已超过1亿元,其中销量最高的是手工鲜做馄饨,月销量超过了1000万份。


从最初的盒马鲜生再到后来的盒马F2(Fast&Fresh)、盒马菜市、盒马mini和盒马小站。盒马一直在尝试扩展自己的门店模式,而本次的Pick’n Go早餐店,算是继上述4种业态之后的第5种尝试。


面对阿里这样的一种跨界,餐饮人会感到慌吗?

不少餐饮人表示,阿里让人压力山大,对无处不在的马云十分反感。但也有餐饮人很淡定的应对,因为在他们看来,阿里和普通的餐饮企业的竞争不属于同个维度。

阿里布局餐饮,售价基本偏高,而普通餐饮店主打性价比产品,因此面对的消费群体不是同一类人。这就相当于卖奶茶,有30元一杯的喜茶也有7元一杯的蜜雪冰城,但两者都能活得很好,原因就是受众者不同,各做各的,互不干扰。


像阿里推出的这样的模式,无论是盒马鲜生还是盒小马,都会有目标客户。但是传统餐饮也有目标客户,和忠诚客户。以火锅为例,同样是吃火锅,盒马鲜生吃确实便捷,可以直接买菜直接煮着吃,但是缺少了服务,场景上也不适合多人聚会。而盒小马这边,虽然早餐便捷,更有多睡10分钟的slogan吸引着年轻人,但是这样的均价在一线城市或许可以行得通,但是在三四线城市却会显的太过,如果降价就很难实现盈利。

这是不同维度不同目标顾客之间展开的战争,所以餐饮人大可不必惊慌失措,发挥自己的优势,守好自己的“城池”即可。

餐饮店是如何通过套餐“套路”消费者的?

1,让消费者觉得便宜满足他“趋利避害”的心理。众所周知,人性的弱点中,有一条是“趋利避害”。如何理解?总之,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利益,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换句话说,消费者总是喜欢“便宜”。即使有人有钱,都希望一个产品或服务的性价比越高越好!

2,增加客户的满意度,避免客户胡乱搭配,不要让消费者下单;有人在熟悉的餐馆里,在点菜的过程中,还出现了“埋雷”的情况。这是因为,当消费者想跳出与商家配套的套餐时,他们不会马上点餐。不合理的搭配会导致很多红色的“坏话”。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洋快餐品牌,在他们的搭配下,汉堡包和薯条似乎都是常规的操作,在人们的认知中,这样的搭配有着最高的性价比。如果没有商家的配套指导,很多消费者将走上“贵而不可吃”的道路。但此时企业最怕的事,不赚钱不关心,不可能砸招牌。因此,如果不想为顾客的“乱鸳鸯谱”买单,就应该合理搭配产品,通过这样的套餐为消费者创造良好的用餐满意度。

3,“以旧带新”套餐模式;人们对奇怪的东西总是有天然的抵抗力,特别是在订购的过程中。毕竟,没有人愿意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包装的出现,可以“润物细无声”地推广新产品。这样的组合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客户的阻力,而且可以实现新产品的稳定输出。

总结;正是这样的套餐组合,使得众多餐饮巨头都实现了产品的更新和迭代。如今,“一招一吃一整天”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了。只有不断创新,才是餐饮品牌生存的唯一法则。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