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6582019

当前位置: 首页 > POS机产品 > 瑞银信pos机

战国“水墓”漂浮23具女性尸体一件国宝的出土验证她们的身份

发布于 2023-09-14 14:48:58 阅读()作者:147小编

POS机免费领取申请

已有9352成功领取POS机

姓名 *

手机号码 *

地址 *

详细地址 *

战国“水墓”漂浮23具女性尸体一件国宝的出土验证她们的身份

战国“水墓”漂浮23具女性尸体一件国宝的出土验证她们的身份

1978年发现了曾侯乙墓,是中国考古历史上的重大**。其中出土的曾侯乙编钟,让世人叹为观止,被誉为“国之瑰宝”。

但很少人知道,在曾侯乙墓中还隐藏了一个重大谜题。这个谜题一直纠缠我国考古学家三十多年,直到近年才水落石出。

那么,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秘密谜题,让我们的专家学者沉吟至今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重新揭开这段尘封的往事。

水墓惊现少女棺椁

时光回到1977年9月,武汉空军的某个雷达修理厂在随州市西郊东团坡为建造营地,用**爆破一座小山包;然后用推土机清理被炸松的红色砂岩时,发现东团坡顶端有一片土为黄褐色或黑褐色粘土,与周围的土质完全不同。

这一情况引起了当时雷达修理厂厂长郑国贤同志的警觉,他认为这些紧密的褐色土层,不是自然形成土积层,而是人工夯实垒积的,连忙向上级打报告反映情况,下面极有可能是大型古墓。

在第二年,湖北省正式组建联合勘探小组,并由省博物馆副馆长谭维四同志兼任考古队队长,负责对该区域的钻探发掘。

经过技术探测,确定下面是墓坑,并且总面积超过二百平方米,是当时发现的最大规模的岩坑竖穴墓。

由于现场勘查发现可能存有盗墓的痕迹,考古队***取抢救性发掘方法,加紧清理**封土层。1978年5月,当开启椁室之后,发现里面早已一潭浊水。水面还还漂浮着二十三个棺椁。

打开棺椁,发现里面均为女性尸骨。经技术测定,其年龄在13到25岁之间。为什么这个“水墓”里还有二十三个少女棺椁?

她们也不像是陪葬的奴隶身份,那她们到底是谁?一时间成为众人猜测和争论的话题。

叹为观止“曾侯乙墓”

考古队对椁室内积水进行抽干清理后,显露了整个椁室结构,里面分为东、中、西、北四室。

在中室里,发现许多随葬的礼器和乐器。乐器有编磬、鼓瑟笙箫等,其中排箫、篪和琴,是首次发现的乐器。

而通往东室的格门及两侧,绘有龙蛇鸟兽精美诡秘的图案,还有头生双角、手持双戟、半鱼半兽的武士画像。

考古队在东室内发现了一个巨大彩棺,棺面上绘制的神兽,头上长着鹿角,颈长似仙鹤,背上还有双翅,完全是古代人心目中能通天登仙的神鸟形象。这巨大又精致的彩棺,体现了棺中之人社会地位极高。

通过棺中陪葬短戈上的铭文及史料记载对照,考古学家确认此墓的主人为“曾侯乙”。曾侯是战国时期曾国国君的封号爵位,乙是当时的曾国国君名字。于是,著名的“曾侯乙墓”现世了。

另外在东室还发现彩绘衣箱5件,其中图案有北斗和二十八宿名称,是我国迄今所发现的二十八宿名称最早文字实物记录。

墓之北室主要为兵器库,出土了大量的戈矛戟及皮制甲胄等古代兵器。

在“曾侯乙墓”里,出土最著名的就是曾侯乙编钟。这套编钟共65件乐器组件,是迄今发现的最完整最大的一套青铜编钟。

该套编钟按高纯度的铜锡铅配比冶造,确保了绝佳的音响效果。

编钟外观雕绘以各种人物纹、龙兽纹、花卉纹及几何图形纹,并衬以赤、黑、黄诸色,与整套青铜色泽浑然一体,显得既庄重肃穆又精美绝伦,

无论在做工上的精细程度,还是整体艺术气质,堪称巅峰之作。

随同出土的还有“四龙曾徽”、“龙凤玉佩”、“鹿角立鹤”以及尊盘、编磬等,俱为珍贵的国宝级文物。

其中的“龙凤玉佩”为罕见的十六节长度,共由13片镂空玉片及24个玉环方扣连接而成,堪称玉雕瑰宝。

棺椁少女身份之谜

考古发掘是一件非常耗时费力的工程。从开启墓顶、发现漂浮“水墓”上方的少女棺椁开始,到整个“曾侯乙墓”的身份确认及完整出土,需要漫长的保护性挖掘和清理过程。

这里以青铜编钟的清理复原工作为例,整套编钟共分上、中、下三层,每层的每个悬挂的编钟大小不一、悬挂方式不同、悬挂方向也不一样。

要把散落到淤泥里大小编钟洗清整理出来,需要花费许多人的相当长的时间。

这套青铜编钟架子做工非常精致,铜杆下方每一个活舌,必须一一对应横杆插入框架。

铜杆上面各有铭文,具体指定连接悬挂哪一个编钟、发哪一个音,不允许混用,否则就会影响音质效果。考古文物专家必须弄清铭文含义,反复试错,最终完成编钟复原位置。

曾侯乙墓整个发掘是空前浩大的工程,仅木椁用料就达500多立方米;出土文物总数一万五千余件,青铜器具总重量超过十吨。并且青铜器铭文及其他纹饰文字超过一万二千字。

在一万五千余件文物中,其中有9件为国宝级文物,143件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对这么多战国时期的珍贵文物进行逐一清理和鉴定,需要大量的时间;对上万个古代金文逐一识别,同样需要时间。

与之相比较,确定棺椁中的少女身份,还真不是什么头等大事。

直到曾侯乙墓出土文物完成清理收藏最后阶段,考古学家才有足够的精力对23具棺椁女性的身份进行分析,这已是2000年以后的事情了。

这23具女性棺椁内,没有什么值钱的陪葬;发现的位置也并非在主人墓侧室的位置,说明她们既非贵族女性,也非墓主人的侍妾,应该是普通的婢女身份。

但从墓主人特许她们有各自的棺椁看,她们的婢女身份不低,应该很受墓主人喜欢。通过对她们骨龄分析,大致是13岁到25岁的青春女性。

考虑到她们棺椁存放位置紧靠在中室编钟位置,可以判定她们就是曾侯青铜编钟女子乐队成员。

大奴隶主曾侯乙,应该是一个音乐发烧友,临终前把编钟及整个编钟女子乐队全部作为陪葬品。无辜少女就这样活活关进墓室里,好不令人扼腕叹惜。

湖北古墓随水漂出23口棺材,考古专家开棺一看,骂墓主人没人性,为何呢?

湖北在商朝的时候就被纳入了版图,在春秋战国的的时候是著名的楚国所在地(当地的一些小国的统一),在之后的湖北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诞生了很多历史名城,比如荆州、襄阳等。几千年来,也产生了具有独特特征的荆楚文化和许多历史遗迹。

正因为湖北历史悠久,也就有很多文物埋藏在地底下,近代也陆续出土了一些震惊中外的文物,为研究古代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1978年,湖北随州市的一个小山包上,当地人们要在这里建设一个工厂,但是在爆破后发现了一层棕色土壤,工地负责人观察后,意识到这种不平常的土壤不是自然形成的,立即将这个情况上报给考古研究部门。

考古工作队很快就来了现场开始挖掘,随着封土的取掉,果然里面是一座巨大的墓葬,建制非常宏伟,显然墓主人的身份非同一般。经过一些研究后,初步判断这座墓地的主人可能是曾担任周王族诸侯国中的曾国的国君曾侯乙。

如此重大的发现让考古队员小心翼翼,因为显赫的墓地里一块小小的砖头都有可能具有研究价值,只是当慢慢打开墓穴后,只见墓坑里面全部是积水,有一些棺材漂浮在水面上。

如何完好无损地将这些棺材取出来呢?经过慎重的方案比较,最后决定挖开一条壕沟,把里面的水放出来,棺材也自然会随着水流飘了出来。当所有的棺材随水飘出来之后,人们才发现这些棺材足足有23口

当考古专家小心翼翼地打开棺材后,骇然发现这些棺材里面竟然全部是女人的骸骨。而后对这些骸骨研究后,不禁让人们感到很震惊和难过,原来这些女人全部是陪葬品。经过科学测量,这些女人在死去是年龄都只在十几岁到二十几岁,最小的才13岁。

后来经过深入的考证,一些专家认为,这些陪葬的女人生前是墓主的歌女,为墓主演奏乐器和表演舞蹈的人,因为在她们的棺材附近,发现了大量的青铜乐器。放在现代来看,这种殉葬显然是毫无人性的行为,因此很多人都大骂墓主毫无人性。

这次考古挖掘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为研究周朝的历史提供了难得的史料,包括举世闻名的曾侯乙编钟、曾侯乙尊盘等,差不多出土文物15000件,而且其中有9件国宝级文物。

出土的文字材料说明曾侯乙是一位名乙的曾国诸侯王,是周朝开国功臣南宫适之后。从楚惠王送给他的一件青铜镈上的三十一字铭文看,曾侯乙死于大约公元前433年之后,距今约2600多年。

曾侯乙的曾国是周王朝正统的代表,重视“六艺”之“乐”,很是维护当时堪称周朝治国基础的礼乐制度。出土的曾侯乙编钟和曾侯乙编磬等大型礼乐重器,证明了华夏创造出了辉煌的礼乐文明

为何大多数人只知道马王堆辛追夫人而却不知道战国夫人的存在?

谢邀

辛追夫人是1972年从马王堆出土的一具女尸。现在之所以大多数的人都知道她,不是她地位多么显赫或者有什么丰功伟绩,而是因为她的尸体在地下两千年不腐,如同刚死去一般,创造了世界尸体保存之最。这具尸体有极高的医学研究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有人把它誉为中华民族的地下文化宝库。

辛追夫人(睡美人)

但是,我查了很多这方面的报道,都说辛追是战国夫人。其实这是不对的,她生前是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妻子。长沙国是西汉时期,湖南 历史 上出现了第一个诸侯封国;自公元前202年建立至公元7年废除,共存在209年。

所以,辛追夫人西汉时期的夫人,不是战国夫人。

看到题目我就知道这里所指的战国夫人也是我国 历史 上保存很好的女性古尸,战国夫人的古尸相对与马王堆辛追夫人保存的更加良好,时代更加久远,毕竟一个是战国时期一个则是汉朝时期,那么战国夫人为何没有辛追夫人出名呢?

战国夫人是怎么一回事

想要了解战国夫人还得从一个震惊考古界的古墓被盗案说起,在一九九四年三月八日,纪山公安机关接到了一个古墓被盗的一个案件,正是这个案件改变了考古界对与古尸认知。

被盗古墓乃是战国时期的一座普通古墓,本来公安机关抓获犯罪嫌疑人之后按照正常的古墓被盗案处理,在经过审讯之后公安机关得知了一个天大的消息,在犯罪嫌疑人进入古墓开棺之时,看到了一个异常恐怖的事情,棺内女尸如同刚刚死去一般,栩栩如生。古尸一般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乃是考古界瑰宝,犯罪分子面对如此瑰宝却进行大肆破坏。

为了获取古尸身上的古玩珍宝,盗墓贼对具有完整而且皮肤还有弹性的古尸,进行扯头发、拖行等破坏行为,对文物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最后竟然将古尸从古墓脱出并随意掩埋在他处。

所谓恶有恶报,最终犯罪嫌疑人得到了他们应有的下场,可是古尸被破坏让整个考古界寒心,要知道古尸暴露在空气几分钟所造成的损害也是难以挽回的,战国夫人从开棺到被保护起来时间长达三十九天,对古尸造成的伤害可想而知。

在考古学家看到古尸之时,古尸的身体部分的皮肤已经变黑,臀部、小腿和右手等部位出现大面积的毁损。古尸本来保存完好的头发也被扯的七零八落,而古尸脖子也被盗墓者勒出一道深深的印痕。

后来据考古学家鉴定,这具古尸身高一点六二米,来自两千三百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比马王堆的辛追夫人要早上几百年的光阴,如果不被破坏其完好程度要高辛追夫人一筹。

战国夫人跟辛追夫人相比那个更具有研究价值

战国夫人虽然受到盗墓分子的严重破坏,但跟辛追夫人相比来看更具研究价值。因为战国古尸年代更加久远,其并没有刻意去进行处理以达到尸体不腐的效果。辛追夫人千年不腐的原因是密封深埋,药物等多种原因才形成的一种奇迹。而战国夫人只是很平常的土葬,没有对尸体进行防腐处理,整个墓室结构也不如辛追夫人,密封效果也不如辛追夫人,可是战国夫人却依然能千年不腐,不可谓不是一个奇迹。

两位夫人经过考古专家进行解刨都让人知道了很多震惊中外的发现,战国夫人比辛追夫人保存的更加良好,其内脏甚至血管出现了黏连现象。

战国夫人的研究结果不但让考古界有了新的认知同样也影响到了医学界,在战国夫人古尸肠道内发现了两千多年前的人体***以及虫卵,其形态与大小跟现在的***无二,直接让医学界首次观察到***的时间提前了一百五十多年。

为何很多人都知道辛追夫人而不知战国夫人

相对来说两具古代女尸要论出名程度肯定辛追夫人更加驰名中外,因为辛追夫人生前是丞相之妻,而战国夫人还不知道其身份,人们对与古代贵族关注度比平民女子的关注度要高很多。

另外,辛追夫人的墓葬极具豪华而战国夫人的墓葬就有点狭小了,辛追夫人奢华的墓葬必定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未知的宝藏,而战国夫人只给我们带来可怜的几件首饰,陪葬品多与少也是战国夫人不如辛追夫人名气大的原因之一。

还有名人效应和经典效果,辛追夫人发现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千年不腐之古尸,因此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而驰名中外,素有东方睡美人之称。而战国夫人发现的时间比较晚,媒体并没有大肆报道,或者人们只关注第一而把第二抛在脑后。就如同一个电视剧已经成为经典翻拍永远是模仿,所以说战国夫人以及躶体入棺的大美女凌惠萍还有迷倒众生的小河公主都没有辛追夫人出名。

虽然战国夫人并没有给我们带来太多深埋地下的 历史 瑰宝,战国夫人本身就是最大的 历史 宝藏。

答:其一,因为辛追夫人“湿~尸”的出土,不仅填补了国内湿~尸保护的空白,还为我国的遗~体保护这门学科,提供了大量可以借鉴的资料,更是通过对辛追夫人湿~尸的研究,让当时的遗传学,病理学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其二,马王堆名声之大。长沙市东郊五里碑附近有一处土丘,相传为五代十国时楚王马殷的墓地。另外,此处有两座面积相当、顶部呈圆状的土冢,传说是长沙王刘发安葬母亲唐氏(生母)和程氏二姬之处,故称“双女冢”。后来的辛追夫人被发现,更是进一步的推广了马王堆的名声。

其三,东方的“庞贝城”。马王堆汉墓古~尸的发现,打开了中华民族的地下文化宝库。里面出土的有印章,器皿,保存基本完好、制作精美的丝织品、光彩夺目的漆木器、具学术价值的帛书和帛画,等等一大堆文物。这些文物的出土,为研究汉初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当时的 历史 、文化和 社会 生活等方面,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其四,媒体的宣传。马王堆古墓的发现,在当时可谓是轰动不已,多家媒体不停的进行跟踪报道,不少专家更是对其中的文物进行剖析。所以,随着这些媒体消息的宣传,人们就算不了解 历史 ,也知道马王堆古墓有个西汉的辛追夫人!

1994年3月8日,湖北省荆门市纪山镇公安机关接到一个报案电话,说是纪山郭家岗附近有一座古墓被盗了。随即民警赶往现场,发现盗洞挺深,周围还留有青膏泥以及棺木碎屑,显然盗墓分子已经得手。

感觉到事态严重,民警立即展开调查,很快他们就发现了一个细节,被盗的墓葬位置并不偏僻,距离不到三百米的地方就有农舍。顺着这个线索,民警对附近的村民进行询问。

结果还没等开口,村民就直摇头说不知道!一连问了好几个人都是如此,这不正应了那句俗语:此地无银三百两。村民们的这种反应,让民警觉得他们肯定知道点什么,于是乎做思想工作,希望村民能配合调查工作。

很快村民开口了,盗墓的其实就是乡里乡亲,因为碍于面子或者担心报复,一开始他们没敢说。两天后,民警在知情村民的配合下,将参与盗墓的部分成员捉拿归案。经过审讯,盗墓分子交代了作案经过。

1994年2月24日,他们一行七人趁夜色来到村外一片田野中,经过几个小时的挖掘,他们打开了一座古墓。但进入之后,他们就有点失望了,因为古墓规模较小,众人只得手了二十多件文物。

为防止盗墓分子串供,谎报盗取的文物数量,民警又联系了考古专家,对被盗墓葬再次进行发掘。经考证,这是一座战国时的楚国墓葬,距今有2300多年的 历史 了,而且墓葬没有封土,整体规模又比较小,推测墓主人应为大夫家臣的士一级身份。

士,在战国时期是最底层的贵族。如此说来,盗墓分子的口供应该属实。然而就在民警准备结案的时候,又接到了一封举报信,说有人看见那伙盗墓分子从古墓中拖拽出一具女尸。女尸?民警们一开始有些怀疑。

但为了谨慎起见,他们还是对盗墓分子进行了一次突击审讯。对于这件事,盗墓分子矢口否认,拒不承认,后来还是知情村民当面对质,盗墓分子才不得不如实交代。

那是1994年3月7日的晚上,古墓被盗的十一天后,他们再次来到了古墓,准备彻底洗劫墓室。因上次盗得的文物较少,这一次他们决定开棺盗宝。他们用斧子砸开了棺盖,赫然看见一具栩栩如生的女尸,虽说有些害怕,但抑制不住内心贪婪的欲望。

他们盗走了棺内的所有文物,甚至连女尸身上的衣服、佩戴的首饰都没有放过,因担心事情败露,他们又用绳子拴住女尸拖拽了出来,埋到了不远处的一个泥坑当中。也正因为如此野蛮的盗墓辱尸行为,彻底激怒了其他村民,这才有了后来的二次举报。

1994年4月14日的上午,在公安机关的协助之下,由盗墓分子带路,文物部门终于从被盗古墓附近找到了那具战国女尸。女尸已经全身发黑,头发被盗墓分子扯掉,臀部、小腿、右手等多处皮肤都出现了大面积损伤,髋关节以及颈部的骨骼甚至已经被拉脱,而用来拖拽女尸的那根绳索,还赫然系在她的脖子上。

可即便如此,这具深埋地下两千多年、又被盗墓分子遗弃旷野三十九天的女尸,居然没有腐烂。她的四肢关节可以弯曲,且肌肉还富有弹性,不用多说,这具女尸本身就是一件宝贝。

估计很多朋友知道辛追夫人,1972年1月,考古专家在长沙市芙蓉区马王堆汉墓,发现了一具埋藏两千多年的女尸。她全身皮肤几乎保存完整,且依旧是柔软有弹性,后来经过考证,她就是汉代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夫人辛追。因其尸身深埋地下两千多年而不腐,因而还得了一个美誉,叫东方睡美人。

而如今纪山镇郭家岗发现的这具战国女尸,那比汉朝辛追夫人早了至少上百年,是迄今我国所发现的外形、皮肤、骨骼均保存完整的最早的一具湿尸,其在科学、 历史 、医学等多个领域都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因此称为中国第一古尸。

要知道,在全世界的考古发掘中,古代人遗骸能够完整保存至今的,绝大部分都属于干尸。如古埃及的木乃伊,那是在入殓之前通过人工加工而成的干尸。再比如我国新疆地区,由于气候异常干燥,也曾出土了小河公主这样天然形成的干尸。

而在深埋密封的墓葬当中,自然保存下来的古尸,就是湿尸。从器官水平、组织水平、细胞水平以及分子水平等多个方面来衡量,湿尸的研究价值是要高于干尸的。因此,这具战国女湿尸的出土,其意义非同一般。如今,她被陈列在荆门博物馆后院的珍宝馆当中,再也不用担心盗墓分子的打扰了。《完结》

感谢您的阅读

关注@古物灬新语下期精彩继续

1994年3月8日,纪山公安机关接到报案,纪山郭家港附近有一座古墓被盗。古墓被盗窃分子严重破坏,女尸也被拉出墓坑埋在别处。经过文物专家鉴定:这具古尸属于战国时期保存下来的一具女性尸体,身长1.62米,距今已有两千三百余年,是迄今我国所发现的外形、皮肤、骨骼均保存最完整的最早的一具湿尸,属稀世国宝。

辛追夫人是1972年从马王堆出土的一具女尸,是西汉时期长沙国(长沙国是西汉时期,湖南 历史 上出现的第一个诸侯封国)丞相利苍的妻子。现在大多数人都知道她,不是她地位有多么显赫或者有什么丰功伟绩,而是因为她的尸体在地下两千年不腐,如同刚死去一般。辛追夫人出名的原因,简单说几点:随葬物品多,有重大的考古价值;周总理专门为这个墓开过两次会,******调重要性;日本曾经不惜一切代价要过里面的文物,最后谈到只要辛追夫人一段头发都行,但是没成功。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就知道为何大多数人只知道马王堆辛追夫人而却不知道战国夫人的存在的原因了吧!

辛追夫人在中国国内非常有明这倒是路人皆知的事情,但是不知道题主问的是那个战国夫人,战国夫人不仅中国有,而且日本也有,但是相对来说更加有名的战国夫人还是日本的斋藤归蝶了。

再说了,中国人将自己国内的 历史 知识了解的差不多都已经很不错了,邻国日本的知识多少知道一些就行了。辛追夫人这么有名,邻国的战国夫人与其一比就相形见绌了。

辛追夫人为什么有名,还是因为她那千年不腐的尸体而闻名于世的,据说辛追夫人刚出土的时候她的身体几乎没有收到太大得损失,而且面容栩栩如生,就连头发还依然存在。是什么原因能够让尸体千年不腐呢?这个问题其实也涉及到了国家机密,美国人不惜用月土来交换马王堆辛追夫人墓中的泥土,日本人甚至不惜花费巨资也要得到辛追夫人的一点头发,但是这都被我国拒绝了。

这么一说辛追夫人的出土在世界考古史上可谓是开天辟地的大事情。日本的战国夫人只是在那个男子当家做主的年代展现出了女子所特有的顽***和拼搏精神,总体参考价值跟辛追夫人可不是差的一点半点。

1994年的3月8日,就在这一天,纪山镇公安机关接到了一个神秘的报案电话,来人不肯透露姓名,只是说自己是来报案的,据他描述,纪山郭家港附近有一座古墓被盗了。虽然感觉这个电话有点蹊跷,但万一是真的呢,想到这,民警不敢马虎,立即出发前往郭家港调查。

很快,他们发现了一个细节。被盗的墓葬并不偏僻,附近不到300米的地方就有农舍。盗墓一般在晚上进行,但是动静并不小,那么会不会有村民发现什么呢?顺着这个线索,民警对附近的村民进行调查,没想到奇怪的事情发生了。

  这民警刚找到一位村民,还没开口,村民马上说“不知道,不知道,我什么都不知道啊”。一连找了几个,还都是这样的反应。村民一致的反应不就应了那句成语吗,此地无银三百两。显然,这些人肯定是知道些什么,只是不敢说而已。于是乎民警决定做村民的思想工作,希望他们配合调查。很快,村民们开口了,原来,盗墓的就是乡邻,大家伙碍于面子也好,害怕报复也好,都有些犹豫不敢说。但是这么大的事也不能放着不管,良心上又说不过去,于是乎就有了前面讲的那么一出神秘的报警电话。

  接着,在知情村民的配合下,两天后,参与盗墓的部分成员就被捉拿归案。经过审讯,盗墓分子交代了盗墓经过。1994年2月24日这一天夜晚,他们一行七个人偷偷摸摸地来到了郭店村外的一片田野之中。一通乱挖,几个小时之后,他们就挖开了一座古墓。但进入之后,他们大失所望,古墓规模很小,看来是一个平民墓葬。虽然他们得手了二十多件文物,但都不是什么特别值钱的宝贝。

一连审问了几个人,基本上都是这么一套说辞,情况也算交代得比较清楚了。就当民警准备结案的时候,一个意外发生了,顿时让民警感觉事情很不简单。

  原来民警这次又接到了举报,这一次并不是一个神秘的电话,而是一封举报信,就贴在了派出所的大门口。这样出格的举报方式让民警感觉到事情的严重性,而举报信上赫然写到,盗墓分子曾经在墓中拖拽出一局女尸!如果举报内容是真实的,那这可能是一起性质极其恶劣, 社会 影响极坏的一起盗墓案件!

  女尸?专家一听,第一反应是感觉不可信,经过专家坚定这是一个战国古墓,都过去两千多年了,还能有尸体?早应该变成了白骨了吧,还怎么进行拖拽呢?但如果这件事不是真的,为什么要***取这么特殊的举报方式呢?民警想不到任何其他的可能性,他们决定相信群众。很快,盗墓分子交代了事情的真相。

  原来在古墓初次被盗的11天后,他们再次来到了盗洞旁,这一次他们准备彻底地洗劫墓室。但经过了上一次的盗掘,这座小型墓葬里已经没有什么值钱的陪葬品了,但即便是这样,盗墓分子还是把剩余的陪葬品全部装进了自己的兜里。就这样,他们还是不甘心,想着这一趟赚得太少都不够分呢,贪婪的盗墓分子打起了棺椁的主意。于是乎,他们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开棺盗宝,他们用斧子重重的砸了几下,很快就出现了一个大洞。

   这往里面一看,吓得他们直往后退。这里面赫然躺着一个新鲜的女尸,就好像是刚下葬一样,最恐怖的是女尸的眼睛好像还直勾勾地看着他们。不过看着女尸身上的宝贝,盗墓分子原本恐惧的眼神变得贪恋了起来,他们仿佛忘记了刚刚惊恐的一幕,又开始装起来了宝贝。但女尸占据了棺椁中的绝大多数的位置,以至于他们很难下手,为此,他们用绳子套住了女尸的头部,用力将她拉扯出来!

  事后,因为害怕事情马上暴露,盗墓分子把女尸拖到了远处的一个泥坑中掩埋。显然,这一次盗墓“收获”不小,据盗墓分子交代,他们不仅搜刮了墓室以及棺椁中所有的宝贝,就连女尸身上穿着的衣服,戴的首饰全部都扒了下来,装了满满六个口袋。但也正是这样野蛮的盗墓辱尸行为彻底激怒了其它村民,于是才有了后来的两次举报。

  1994年4月14日上午,在公安机关的协助下,由盗墓分子带路,文物专家终于从一个泥坑中找到了这具千年女尸。而看到古尸的那一刻,在场的所有人都惊呆了。

  女尸已经浑身发黑,并且伤痕累累,女尸的头发早已被盗墓团伙扯掉,而臀部,小腿,右手等多处的皮肤也出现大面积损伤,髋关节,颈部骨骼甚至已经被拉脱。而用来拖拽女尸的那截绳索还赫然系在她的脖子上!这一幕让在场的所有人都十分的气愤,而专家们很快又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这具深埋地下两千多年,接着又被遗弃旷野39天的女尸,虽然遭到破坏,但居然没有腐烂!可以看到这具女尸身材匀称修长,十指纤纤,而且四肢关节都能弯曲,肌肉用手指一按还能弹起来。

5月10日,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一行26位考古专家,专程赶到荆门市博物馆对战国女尸做了鉴定。 这具古尸属于战国时期保存下来的一具女性尸体,身长1.62米,距今已有两千三百余年,是迄今我国所发现的外形、皮肤、骨骼均保存最完整的最早的一具湿尸,属稀世国宝。

紧接着,专家找来了武忠弼教授对战国女尸进行解剖,那么结果怎么样呢?解剖发现,女尸不仅体内组织及脏器保存良好,甚至血管都没有出现粘连的情况。专家们还惊奇地发现,在战国女尸的肠道内居然还检测出了多种人体***及虫卵,这可能是人类 历史 上被发现的最早的人体***卵实物。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这些虫卵,其形态和大小都与今天的新鲜虫卵非常相似,而这一观察结果把我国实物证实的***卵的人体感染史提前了一百五十余年。

如今,国宝级的文物——战国女尸则被陈列在荆门博物馆后院的珍宝馆中,再也不用担心盗墓分子的打扰。想要一睹女尸真容的宝贝可以前往博物馆参观,当然了,也可以通过咱们的节目观看。

文章**来源于江西卫视的《经典**》,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搜一下。

战国夫人不是特指吧?应该是个范围。马王堆辛追夫人则是特指,从墓中随葬的印章、封泥、器皿上的铭文证实,在2号墓发现“长沙丞相”、“轪侯之印”、“利苍”三颗印章,表明该墓的墓主为第一代轪侯利苍。据史料推算:长沙相利苍于应于高后三年(公元前186年)卒。1号墓内陪葬物有一枚“妾辛追”的名章,墓主是利苍之妻;3号墓墓主遗骸为30多岁的男子,是利苍的儿子,出土的一件木牍有“十二年十二月乙已朔戊辰”等字样,标志着该墓下葬年代为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这三个墓其实是长沙丞相轪侯利苍家族墓地。随葬物品尽显奢华。

马王堆出名有几个原因,简单说几点,第一个,随葬物品多,有重大的考古价值。第二个,周总理专门为这个墓开过两次会,***调重要性。第三个,日本曾经不惜一切代价要过里面的文物,最后谈到只要辛追夫人一段头发都行,但是没成功

湖北随州擂鼓墩战国大墓,“曾侯乙”有多少女子和宝贝陪葬?

历史沧澜来回答,?曾侯乙?墓**有21具女子陪葬棺材,总共出土了15404件文物。

一、曾侯乙墓介绍

曾侯乙墓位于湖北随州城西两公里的擂鼓墩东团坡上。是战国早期,周王族诸侯国中曾国的国君曾侯乙的一座墓葬 ?。曾侯乙墓东室出土8具陪葬棺,西室出土13具陪葬棺,这21具棺材都比较小,每一具棺材内都葬有一名女性。经过骨骼鉴定发现,这些女性的年龄在13-26岁之间,身高在1米43到1米60左右。据考古人员推测,这些女性可能是曾侯乙的近侍人员或嫔妃、乐舞人员。曾侯乙墓每一个室都出土了很多文物,其中东室、中室、西室、北室都是有序地放置各类文物,总共出土了15404件文物。

二、曾侯乙墓编钟

曾侯乙墓中最闻名于世的,应该就是出土的这套,迄今发现的最完整最大的青铜编钟。曾侯乙编钟共分三层悬挂在铜、木做成的钟架上,钟架全长10.79米,高2.73米,由六个佩剑的青铜武士和几根圆柱做为承托。最下层是由体型最大的12枚长乳甬钟和1枚镈钟组成,分成2组悬挂;中间层由大小适中的33件组成,分3组悬挂,有短枚甬钟1组11件,无枚甬钟1组12件,长枚甬钟1组10件;最上层由体型最小的19件组成,称为?揭钟?。横向来看,编钟从左到右,依次增大;纵向来看,由上而下,依次增大。十二律俱全的64件青铜双音编钟,反映出先秦社会严格的礼乐制度在后期已经出现裂缝(九鼎八簋应为天子使用,诸侯应使用七鼎六簋)

三、古曾国历史

湖北随州,是中原地区北边的门户,地理位置重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要地。在春秋战国时期,它是楚国问鼎中原必经之处,从地势看,随枣走廊和南阳盆地作为当时南北要冲,又是华夏北方中原文化与南方楚文化交汇之地。

随着1978年曾侯乙墓的开启,人们才发现,战国时,随州这个军事要塞,还曾存在过一个小诸侯国??曾国,可能是由于它实在太渺小,存续时间也补偿,以至于现存的史料竟找不到关于曾国的任何记载。小小曾国随着曾侯乙墓的开启,才出现在后世眼中并名扬四海。墓**出土各类随葬品约15404件:青铜器宛如刚放入地下,漆木器鲜妍如新,竹简墨迹清晰,尤其是配套完整的编钟、编磬等乐器更是世所罕见。

?曾侯乙铜像

总结:

曾侯乙墓出土的以编钟为代表的万件文物,无论在文化艺术上,还是在科学技术上都极具研究价值。作为墓主人的曾侯乙也因而备受世人关注,然而曾侯乙史籍无载。曾侯乙墓万件文物中以车马兵器最多,其种类之全、数量之众、综合功能之***,前所未见。其中射远兵器居多,长杆兵器尤为特殊,且有极为罕见的矛状车軎,这些都是用于车战的武器装备,说明曾侯乙是一位擅长车战的军事家和指挥官。

利苍墓为什么没辛追大

辛追夫人是1972年马王堆出土的一具女尸。现在,大多数人都知道她,不是因为她显赫的地位或伟大的成就,而是因为她的尸体留在地下2000年,就像她刚刚死去一样,创造了世界上保存最好的尸体。这具尸体具有极高的医学研究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有人将其视为中华民族的地下文化宝库。

辛追夫人(睡美人)

不过我查了很多这方面的报道,都说辛追是战国之妻。其实这是不对的。她是长沙宰相李沧的妻子。长沙在西汉,湖南历史上出现了第一个诸侯封建国家。从公元前202年建立到公元7年废除,存在了209年。

所以辛追夫人是西汉的妻子,不是战国的妻子。

看到标题就知道这里所指的战国夫人也是我国历史上保存完好的女尸。与马王堆辛追夫人相比,战国夫人的尸身保存得更好,历史也更悠久。毕竟一个是战国,一个是汉朝,那么为什么战国夫人没有辛追夫人出名呢?

战国夫人是什么?

想了解战国夫人,就得从震惊考古界的古墓被盗说起。1994年3月8日,稷山公安分局接到一起盗掘古墓案。正是这个案例改变了考古界对古尸的认知。

被盗古墓是一座普通的战国古墓。公安机关原本是在抓获犯罪嫌疑人后,按照正常案件处理盗掘古墓的。经过审讯,公安机关得知了一个大消息。当犯罪嫌疑人进入古墓打开棺材时,他看到了一件异常恐怖的事情。棺材里的女尸像刚刚死去一样栩栩如生。一般古尸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但都是考古的瑰宝。面对这样的宝藏,犯罪分子肆虐。

盗墓贼为了获得尸身的古董珍宝,撕扯头发,拖着皮肤完好有弹性的尸身,对文物造成了不可逆的破坏。最后,尸体被移出古墓,随意埋在别处。

俗话说,因果报应。最终嫌疑人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但毁尸灭迹却让整个考古界感到不寒而栗。要知道,尸体暴露在空气中几分钟所造成的伤害也是无法弥补的。从开棺到被战国夫人保护的时间长达39天,对尸身的伤害可想而知。

等到考古人员看到尸体的身体部分时,身体部分的皮肤已经变黑,臀部、小腿和右手大面积受损。尸体保存完好的头发被撕开,尸体的脖子上被盗墓贼留下了深深的印痕。

后来,经考古学家鉴定,发现的这具尸体身高1.62米,来自23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比马王堆的辛追夫人早上用了几百年,没损坏的话比辛追夫人好。

相比辛追夫人,战国夫人更有研究价值。

战国夫人虽被盗墓贼破坏严重,但与辛追夫人相比,更有研究价值。因为战国古尸年代较久,所以没有刻意处理以达到尸体不腐的效果。辛追夫人之所以千年不腐,是深封、药物等多种原因形成的奇迹。战国夫人只是普通的土葬,尸体没有经过防腐处理。整个墓室的结构不如辛追夫人,密封效果也不如辛追夫人。但是,战国夫人还能存活千年,这是奇迹。

两位女士,经过考古学家的精心策划,让人们知道了很多震惊中外的发现。战国夫人比辛追夫人保存的好,内脏甚至血管都被卡住了。

战国夫人的研究成果不仅让考古界有了新的认知,也影响了医学界。在战国夫人尸体的肠道内,发现了2000多年前的人体***和虫卵。它们的形状和大小与现在的***相同,这直接使医学界第一次观察到***的时间提前了150多年。

为什么很多人知道辛追夫人却不知道战国夫人?

相对而言,两具古代女尸的名气证实了辛追夫人在国内外的名气更大,因为辛追夫人生前是丞相的夫人,战国夫人并不知道她的身份,所以人们对古代贵族的关注度要比普通女性高得多。

另外,辛追夫人墓极其豪华,战国夫人墓则有点窄。辛追夫人的豪华墓一定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不为人知的宝藏,而战国夫人只给我们带来了几件首饰。随葬品的数量也是战国夫人不如辛追夫人出名的原因之一。

还有就是名人效应和经典效应。辛追夫人的发现是我国首次发现千年古尸不腐。因此被各大媒体享誉海内外,被誉为东方睡美人。但是战国夫人发现的比较晚,媒体也没有报道,或者说人们只关注了第一个,把第二个抛在了后面。就像一部电视剧成为了经典翻拍,总是在模仿,所以战国夫人,走进棺材的美女凌惠萍,魅惑众生的小河公主,都不如辛追夫人出名。

战国夫人虽然没有给我们带来太多深埋地下的历史宝藏,但战国夫人本身就是最大的历史宝藏。

答:第一,辛追夫人“湿尸”的发现,不仅填补了国内湿尸保护的空白,也为我国的左尸保护课题提供了大量的参考资料。而且辛追夫人湿尸的研究在当时遗传学和病理学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第二,马王堆名气很大。长沙东郊五里碑附近有一个土堆,相传是五代十国楚王马殷的墓地。此外,还有两个面积相同、顶部为圆形的土墩。相传长沙人葬有其母唐(生母)和程的第二任妻子,故称“双女冢”。后来发现了辛追夫人,进一步提升了马王堆的名声。

第三,东方的“庞贝城”。王堆汉墓古尸的发现,打开了中华民族的地下文化宝库。出土的文物有印章、器皿、保存完好、制作精美的丝织品、光彩夺目的漆木器、具有学术价值的丝绸书画等多种。这些文物的出土,为研究汉初的经济、科技发展,以及当时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实物资料。

金缕玉衣的资料

我国已经出土玉衣的西汉墓葬共有十八座,而金缕玉衣墓只有八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河北满城一号墓出土的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它用一千多克金丝连缀起2498块大小不等的玉片,由上百个工匠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完成。整件玉衣设计精巧,作工细致,是旷世难得的艺术瑰宝。1968年,这件金缕玉衣出土时,轰动了世界。

解放以来,汉墓中所发现的玉衣已在十件以上,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的两件、定县西汉中山孝王刘兴的一件、江苏省徐州东汉彭城靖王刘恭的一件、安徽省亳州东汉末年曹操的宗族曹某的一件,共5件,已经完全复原。以满城汉墓的两件为例,刘胜的玉衣共用玉片2498片,金丝重1100克,窦绾的玉衣共用玉片2160片,金丝重700克,其制作所费的人力和物力十分惊人。

江苏徐州楚王陵金缕玉衣是现今出土最早,做工最好,最有价值的国宝,西汉,长174、宽68厘米,1994~1995年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现藏徐州市博物馆。

楚王陵金缕玉衣玉片总数为4248片,是目前年代最早、玉片数量最多、玉质最好、工艺最精的玉衣。

玉衣非常像古代的盔甲,拼合得天衣无缝,共使用了4248片玉片,金缕1576克。玉片最多,达4248片;玉质最好,玉衣全部用新疆和阗白玉、青玉组成,温润晶莹;工艺最精,保存最好,墓主人是第三代楚王刘戊。 1968年5月,河北省满城县西南1.5公里处的陵山,解放军某部奉上级的命令,正在这里进行一项绝对保密的国防工程

谁也没有想到就是这次施工,无意间揭开了一个千古之谜。

1968年5月23日,当战士们在距离山顶30米、一个朝东的地带打眼放炮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爆炸声过后,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崩下来多少石头。

一名走在前面的战士,双脚突然失去了支撑,身体随着碎石渣猛然沉了下去。

等他完全反应过来时,一个漆黑的洞口出现在他的眼前……施工部队的团长王秉让同期:“当时,放下一个人去看了看,看了以后也不知道是什么,洞很大,”

几天以后,一份标有“绝密”字样的报告和洞中出土的部分器物就出现在河北省主要领导的办公桌上。报告里说--满城发现了一座古墓。

郑绍宗,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研究员,是最先到达满城古墓现场的两位专家之一。

郑绍宗:“当时我们就是半信半疑,觉得没有这么大的墓。挖这么多墓,也没有那么大。感觉到非常神秘,就好像进入另外一个世界似的。”

从陆续出土的文物中,人们发现许多铜器都刻有“中山内府”字样的铭文。

历史学者周长山:“中山指的是中山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两个中山国,一个是春秋战国时代的鲜虞中山国,另一个是西汉时期的中山国。”

郑绍宗:“战国时期的中山国的文字是属于金文的而铜盆上的这种文字接近汉隶了,另外,从墓里出土的铜器,也和战国中山国的出土文物完全不一样属于西汉风格,所以我们确定这座墓室西汉时期的中山,而不是战国时期的中山。”

后来,考古工作者把这座墓室起名为“满城汉墓1号墓”。

随着勘查清理工作的逐步深入,1号墓的整体形制也渐渐清晰。

墓室由墓道、甬道、南耳室、北耳室、中室和后室六部分组成。如果俯看整座墓室,犹如一个“古”字。

秦汉以前,墓葬形制一般***用模仿地上建筑的模式。这样设计是为了把生前的一切都象征性地搬入地下,叫做事死如事生。到了汉代,根据墓主人身份的不同,墓室分别***用宫殿或者房屋的建筑样式。

1号墓内的布局就像是一座汉代诸侯王宫殿。

汉朝皇帝死后往往用夯士的形式,把陵墓筑成巨大的坟丘,这种墓葬形式就是土坑墓。

而满城汉墓1号墓的墓室是依山开凿的巨大洞穴,考古学家把这种墓室称为崖墓。西汉的11个皇帝当中,只有汉文帝的“霸陵”是崖墓。

汉文帝的霸陵至今没有发掘。满城汉墓使人们第一次看到了崖墓里的墓室结构。

在西汉,只有诸侯王的地位仅次于皇帝,在中山国境内,当然就是中山王。

中山国作为诸侯国存在了一百五十多年,共有十位王执政。虽然初步认定这是西汉一位中山王的墓葬,但究竟会是十位王中的哪一个呢?

1968年6月15日,周恩来总理把满城发现汉墓的消息告诉了时任中科院院长的郭沫若,并让他负责满城汉墓的发掘工作。

1968年6月27日,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考古所和解放军工程兵组成的联合考古发掘队正式开始了对汉墓的发掘清理。

在岩石中开凿如此巨大的墓室,即使用现代化的施工方法,100个人也得需要一年才能完成。以当时中山国的国力来推算,开凿这样的墓室人数最少也在万人以上,用数十年的时间才能完成。

此时,考古工作者开始详细清理中室的出土文物。在中室的中间位置,他们清理出十几盏造型各异的铜灯,其中一盏铜灯吸引了专家的目光。

郑绍宗同期:“灯的底座是个匈奴人的形象,根据铜灯上的铭文,才知道这件铜灯为‘当户灯’。”

“当户”是当时匈奴的一种官职名称。

据考古专家推测,这件当户灯,制作于汉朝和匈奴之间矛盾异常尖锐的时期。用匈奴人当做灯的底座,显然是对匈奴人的一种蔑视。

墓中的这位中山王,很可能就生活在与匈奴频繁开战的那个时期,甚至是汉帝国众多北方诸侯王中抵御匈奴入侵的首领之一,那么他究竟是谁呢?

考古工作者终于发现了能证明这位中山王身份的器物,一件颈部刻有“中山内府铜钫一,卅四年”的字样的青铜酒器。

历史学家周长山:“汉武帝以前,中国的帝王没有年号,在位的时间只以数计。三十四,也就是在位的年数……”

在中山国十位王中,只有第一代王刘胜的在位时间最长,有四十二年之久,其余的均不到30年,因此确定这座墓室的主人就是中山国第一代王刘胜。

刘胜,汉景帝刘启的庶子,汉武帝刘彻的异母兄长。公元前154年,汉景帝刘启封刘胜为第一代中山王。

周长山:“据史书记载,刘胜“乐酒好内”。“子女百二十余人”北耳室出土的十几个大酒缸成了刘胜“乐酒”的最好佐证。经估算,这些酒缸总共可储存几千斤酒。看来,刘胜不仅乐酒,而且很可能还是海量。

不仅如此,整个墓室中出土最多的就是酒器。

除了发掘出大量的青铜酒具,在中室中,还不时发现一些残破的玉器和玉饰品,这引起了人们极大兴趣。

玉在中国已有近万年的历史。到了汉代,人们不仅把玉作为财富和权力的象征,还坚信以玉护身,能使尸体保持不腐烂。

汉代的君王以及贵族死后不光口含宝珠,下枕玉璧,还用玉片和金丝连缀而成的葬服从头包到脚,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金缕玉衣,史书中也叫“金缕玉柙”。

金缕玉衣在战国末期大概就有了雏形。在汉代史书中,玉衣出现的次数最为频繁。

1959年河北定县北庄汉墓出土了带穿孔的玉片4000多片;在徐州出土的西汉早期墓葬中,也发现了玉衣的散片。可惜出土的玉衣都不完整。

满城汉墓的主人是诸侯王,这也是目前汉**古发现中身份最高的一位墓主人。那么这座汉墓中会不会出现金缕玉衣呢?

在发掘完中室后,人们始终没有发现墓主人的棺椁。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后室。

后室是一个用石板搭建起来的石屋,南边还有一个侧室。里面的文物被厚厚的草木灰所覆盖。

当清理完草木灰以后,人们发现这里的随葬品更加丰富。

就在这时,在后室的北侧,发现了几块散落的玉片。几名考古队员加快了清理工作,他们认为可能会清理出更多的散落玉片。

谁也没有想到,在它的下面,出现了一件类似于铠甲似的东西。

郑绍宗:“首先露出的是头部。因为头部比较高。下边有玉枕。头部已经压成扁平状。”

当把堆积在上面的朽木灰和金属饰件全部清理完后,一件用金丝连缀着玉片的铠甲状的东西出现在人们眼前。这难道就是“金缕玉衣”吗?

1968年5月,在河北省满城县的陵山上,当解放军某部秘密正在进行国防施工时,无意间发现一座西汉古墓。考古工作者根据墓中出土的文物,推断墓主人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

人们在墓中发现了一件用金丝穿缀玉片类似于铠甲的东西。这难道就是史书中记载的金缕玉衣吗?

考古发掘队的队员们挤成一堆,开始细细地查看出土的这件“文物”。

郑绍宗:“当头部露出以后,腿部也同时清理了,四肢都清理出来。当时一露出玉片,一看比较完整,大伙都不约而同的啊了一声,说了不起,确实发现玉柙葬服了。”

在清理玉衣周围的随葬品时,发现玉衣的东侧有六十多个金豆,令考古工作者颇为疑惑。

1968年7月22日,在周总理的亲自安排下,郭沫若从北京出发驱车赶往陵山。刚一下车,郭沫若顾不上休息,便直接来到墓室。王秉让:“在玉衣的周围放了六十多个金豆,郭老就判断刘胜大概活了六十多岁。”

史书记载,刘胜做了42年中山王,于公元前113年病死。按照郭沫若的推断,刘胜大概出生于公元前170年前后。

郭沫若和专家们经过分析,最终认定出土的这件文物,应该是迄今为止人们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金缕玉衣。

然而,就在这时,有人告诉郭沫若,后室只有已腐烂的棺椁,而没有发现墓主人的尸骨。

卢兆荫:玉衣下面没有任何东西,并且已挖到原始岩层,也没有发现棺椁和尸骨。

1968年8月13日,考古队的原班人马开始在距离1号墓的北边继续发掘。果然,第二座陵墓出现了,这就是“满城汉墓2号墓”。

2号墓的墓室结构与1号墓大体相同,可以明显地看出是在吸取1号墓的经验上开凿而成的。刘胜的尸骨很有可能在这座墓中。

然而出土的许多物品都是当时女性的用品,另外还这里陪葬武器也很少,种种迹象都表明这里埋葬的应该是一位女性。

经过组装的这件铜灯和刘胜墓中的“当户”灯不同,2号墓中的这座宫灯是一个“宫女”的形象。

这座宫灯设计十分精巧,能根据需要调节光亮的大小和照射的方向,烛火的烟灰可以通过“宫女”的右臂进入身体当中,使烟灰停在灯身中,以保持室内的清洁。

河北省博物馆馆长谷同文同期:“基辛格看过以后,特别幽默地说,中国人真了不起,你们两千年以前就有了环保意识。”

这座宫灯的外侧刻有“阳信家”三字,阳信家的字样共有六处。那么“阳信”指的是谁呢?

历史学家周长山同期:“据史书记载,阳信是指诸侯王刘揭……”

尤其重要的是灯座底部刻有“长信尚浴,今内者卧”的铭文,“长信”指的是长信宫。汉文帝时期,长信宫的主人是汉文帝的皇后窦氏,而她正是中山靖王刘胜的祖母。后来考古工作者给这件铜灯命名为长信宫灯。

1968年9月16日,在2号墓的后室一个锡制的盒子里发现了一枚铜印。

郑绍宗同期:“经过室内清理,发现这个印是方形的,中间有孔,叫串带印,正面是窦绾两个字,背面是君须两个字。这个窦绾印经过郭老分析,后来认为窦绾是这个墓的主人。”

据此,专家们进一步推测,窦绾应该就是刘胜的妻子,即中山国的王后。而那个长信宫灯就是窦太后送给窦绾的陪嫁品。

就在考古工作者为墓主人身份的确定而欢欣鼓舞时,另一件更令人惊喜的事情在工作队中迅速传开--2号墓中又发现了一件金缕玉衣。

出土的这件玉衣比刘胜墓出土的玉衣略微显小,玉衣胸部的玉片不是用金丝编缀,而是用丝织物编结而成,由于年代久远,织物早已腐烂,又受玉璧及棺椁朽木灰所叠压,部分玉片已经散乱。

考古工作者在清理满城2号汉墓玉衣时,发现在玉衣里面有墓葬主人的颈脊椎骨和四条肋骨,以及三颗牙齿,看来2号墓的主人是穿着玉衣入葬的。这更加重了人们的疑问:为什么1号汉墓里没有刘胜的尸骨呢?

专家们试着打开刘胜的玉衣后,发现里面有一些枣泥灰样的东西,和一些牙齿,他们推断刘胜的尸骨就在玉衣里面,只不过已经腐烂成灰。

原来,刘胜***用厚葬的形式,随葬品非常丰富,而动物的残骸和大量的陪葬用酒,增加了墓室中的有机物,导致尸体容易腐烂。另外,墓室中潮湿的环境也加速了这一过程。在研究玉衣的过程中,考古工作者发现,玉衣的结构很像古代战争中士兵所穿的铠甲。

专家们发现在玉衣的制作过程中,难度最大的,要数玉衣的手套部分,它也是玉衣中最为精巧的部分。

玉衣所用的金丝一般长4-5厘米,最细的金丝直径只有0.08毫米,只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细度,分布在手套各处。

按照的工艺水平推算,西汉时代制作这样一件玉衣,一名熟练的玉器工人大概要耗费十余年的时间才能完成。

夏长生原是定州博物馆的副馆长。1991年,他接受了复制金缕玉衣的任务。历经数载,终于复制成功了第一件现代的金缕玉衣。

夏长生家中的这件玉衣,由于是复制品,只能用细小的铜丝来代替金丝,而在汉代的史书中,对玉衣用什么样的金属丝都有着严格的规定。

汉代人认为玉能保持尸体不腐烂,而在满城汉墓一号墓和二号墓中结果却恰恰相反。而且玉衣价值连城,反而更容易招来众多的盗墓贼。

据《三国志·魏文帝本纪》记载,“汉氏诸陵无不发掘,乃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

同时玉衣的减少还因为它的制作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所以魏文帝下令禁止使用金缕玉衣。与此相印证,今天的人们,再也没有从魏晋以后的陵墓中发现金缕玉衣。

满城汉墓出土的上万件文物中,金缕玉衣无疑最为引人注目。除此以外,刘胜墓中出现了大量的兵器。这些兵器,可以使我们想见当时中山国军队武器配备的精良。

出土的这几根金针和银针,是针灸九针中的几种。它们也是我国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古代金属医针,可见汉时的针灸水平的是相当高的。

与医针同时出土的还有大量医疗器具。

1968年9月19日,两座汉墓的发掘工作全部结束。

满城汉墓的发掘打破了考古界多年的沉寂。

在陵山上,除了刘胜夫妇的1号墓和2号墓,还有18座暴露在外面的小墓。这些小墓分别是刘胜妻妾或者子孙的附葬墓。

有专家推断在这些附葬墓的不远处,很可能还有一座隐藏在山岩中较大的墓室。因为陵山的某些地段的地貌特征与1号墓和2号墓极为相似。

也就是说,陵山上或许还有一座神秘的3号墓。

金缕玉衣还有另外几件陪葬品:玉蝉、玉猪和9个门塞。

玉蝉出自汉代。古人认为,蝉从地下爬出来变化的,不吃东西只吃露水就可以引吭高歌。因为蝉可以从地下爬出来,所以被人认为可以重生,所以一般含在嘴里。

玉猪握在手里。猪是农耕文化的代表,也代表了农耕文化的金钱,而玉又价格不菲,所以古人经常来用它陪葬。

门塞是分为9个玉,分别塞住的是眼睛(2片)、鼻孔(2个)、耳朵(2个)、嘴、***和肛门。

相关文章推荐